引入数字化技术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作者: 贺效杰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主要以录像、投影、音乐、录音等多元化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抽象性的数学问题,通过丰富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在构建生动、形象数学课堂的基础上,打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数字化导课,投入学习状态

在当前教育教学水平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教师单纯依靠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势必难以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接轨,也无法契合学生数学素养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技术资源,使学生获得耳目一新的数学探索体验,通过在数学导课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别开生面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数学兴趣和综合思维迅速觉醒,提高学生投入学习状态的效率。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探索具有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而数学知识又较为枯燥,这更凸显出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主体意愿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前5分钟的教学作用,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导学环节,教师可以开发互联网数据库中的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借助短视频为学生呈现以下画面。

画面一:一条马路上有行驶中的汽车、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手推车等,画面重点突出圆形的车轮。

画面二:一位想象力较强的小学生,想让更多的图形都运用在车子上,于是决定将车轮换成梯形、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的形状。

画面三: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车轮换成了上述不同的形状,发现车子完全无法正常行驶。

通过上述三幅形象性较强的画面,学生亲眼见证了只有圆形的轮子才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接着,教师对学生引出圆形的概念、定义等知识,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画圆,并标注圆心、直径、半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圆的大小与位置与哪种因素相关,以及同一个圆中可以有多少条半径、直径。学生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圆的知识。

二、数字化学习,突破数学难点

在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利用数字化的方式通过情景、现象、过程等方式对学生呈现数学问题,而这自然会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数学学习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涉及公式推导,对学生理解问题造成一定难度。而教材中虽然展示了实验过程,却抽象性较强,学生直观看到的只是一个由圆形拼出的长方形,难以领会圆面积公式的生成过程,影响学生对课程要点的充分吸收。因此,教师应引入数字化的动态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看到圆形在被数次拆分后,逐步变成一个长方形,进而能够推断出圆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相关,已知长方形面积为长×宽,推导出圆的面积为S=πr2。

又如,在《圆柱体表面积》一课的深度探究阶段,教师想要学生深刻领会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呈现立体化的圆柱体空间图形,并将它进行旋转,使学生能够看到上底、下底是圆柱的侧面,即上下底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引导学生在计算机模拟演示图形的启发下,建立对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深刻感知,强化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思维,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数字化合作,强化自主探究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借助数字化技术发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数字化合作模式对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意愿大有裨益,教师应顺应学生的个性思想和兴趣喜好,营造满溢数字元素、轻松活泼的合作学习氛围,如利用大量的虚拟仿真情景、音频、视频、动画、图形等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并利用数字化的便捷条件,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机会,使学生在数字化合作中获得综合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圆柱体面积》一课的自主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动态化的方式为学生演示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首先,在屏幕上分割圆柱形的底面,使它成为相等的扇形共16份,用红色表示,并将圆柱体切为16等份,并将红色标注的突出部分拼入凹进去的谷底部分,以此形成一个相似长方体的图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数学问题,学生会发现圆柱体分割得越细小,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教师还应对比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及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底面积=圆柱体底面积,最后再对比长方体及圆柱体的高度,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继续讨论拼接的整个过程,两者的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学生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地分析相关问题,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数字化训练,增加训练密度

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数字化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增加训练密度,它能够以形象、直观、具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资源,进而确保数学课堂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动态视频较图画的信息输出更直观、形象,且在图像颜色及大小等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为学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数学知识,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可以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课程重点目标是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教师实施数字化训练时,应在互联网数字资源库中,搜集下载生活中的小数加减实例,让学生了解掌握小数计算正确方法的重要性。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选手李婷、劳丽诗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与加拿大选手共进行了5轮比赛。可以要求学生计算“我国选手最终以多少分的优势领先于加拿大选手?”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超市销售商品含有小数的价格,也可以通过自主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超市商品价格。如,酥心糖20.9元/500g,棒棒糖24.8元/斤,夹心棉花糖25.7元/斤。若小明分别买上述糖果各500g,应该付给收银员多少钱?棒棒糖比酥心糖每500g贵多少钱?夹心棉花糖比棒棒糖贵多少钱?酥心糖比棉花糖便宜多少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计算,通过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这种数字化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学习模式,更具真实性、代表性,可以显著强化学生对小数加减运算技能的实践意识,从而在密集的数字化训练中持续精进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力引入数字化技术,能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应全力开发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资源,对接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通过数字化导课、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合作、数字化训练等路径,为学生构建形象化的数学思维模式,丰富学生的数学探究方式,从而彰显数字化技术巨大的数学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