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打开文言文的方式
作者: 高雪银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但能提升其语文素养,而且能升华其文化品格,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因此,教师要注重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大多文言文所呈现出的表达方式、思想情感、风土人情等都与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打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异度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进而获得更多的生长。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狼》为例,探析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与教材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将文言文的解读理解为简单的翻译,以为弄懂了表面的意思,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教师要改变学生这样的认识以及学习方式,要让他们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而发现一些问题。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就能改变文言文学习的被动局面,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在学生预习《狼》一课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断句上出现了争论。以“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为例。有的学生认为,只有这样断句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才能保持句意的完整。但也有学生认为,应该这样断句:“其/一犬坐于前。”对于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自行解决,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也发现后面的断句方式是错误的。同样,一位学生针对“其一犬坐于前”又提出疑问:“作者描写的是狼,怎么会突然说有一只狗坐在面前?”他认为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要不要将其中的“犬”改成“狼”。但是当学生将这句的后面两句联系起来时,他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更像是描述狗的一种神态。因此他们想到,“其一犬坐于前”其实表达的是有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面前。
可见,与文本对话能让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理解作者的表达,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对话文本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与文本作者对话,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要与作者对话,要能明白作者的叙事方式,知晓作者的情感。当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关注更多的是具体的字词句,而忽视对整篇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不利于学生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狼》一课时,教师可设置问题:“作者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能不能用原文概述作者讲述的事情发生的经过?”显然,教师设置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有关狼的故事,还是一个有关屠夫的故事。在阅读中,学生发现作者讲述的是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展示的是屠夫和狼搏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事件发生顺序来写的。但是学生发现,既然文本讲述的是屠夫与狼的故事,那么为什么题目不是“屠夫与狼”,而只是以“狼”为题目呢?学生发现文本一开始,作者讲述的就是狼与屠夫的故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行文中作者将“屠夫、狼”都呈现出来。学生再看结尾,作者描述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学生认为作者是站在“狼”的角度描述的,对狼的可悲下场进行了直接的嘲讽。基于最后一段的表达,学生认为这也是作者将题目定为“狼”的原因。
可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升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时间,让他们感知文中的深刻主题。
三、与故事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解读文言文时,要引导学生与人物对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解决主题探究中的一些问题。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不同,作者的经历与如今的学生也不一样,学生要真正理解文本描述的人物就需要与文本人物展开多元的对话。对话能拉近学生与人物的距离,进而体会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阅读《狼》这一文本时,自然地就会想到“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阅读之初,学生与屠夫展开对话:“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吗?”学生认为从“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这句,可以看出,屠夫是惧怕狼的。但是学生从“投以骨”展开对话:“屠夫是一个有智谋的人吗?”学生发现,表面上屠夫显现出来的是退让与迁就,实际上这只是他的缓兵之策。换言之,屠夫是聪明的。学生继续阅读原文,他们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句中展开对话:“屠夫是一介武夫吗?”显然,学生发现屠夫不但机智且细心。也就是说,在对话中改变了学生一直以来对屠夫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许多学生原本认为屠夫有勇无谋。最后,学生又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的描述中展开对话:“这说明屠夫勇敢且果断吗?”学生发现屠夫是一个有胆有谋的人,当然表现屠夫智谋双全的还有“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沿着文本的表述,学生与人物不断地对话,从开始的“屠夫是一个懦弱的人吗”到后面的“屠夫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吗”,再到最后“屠夫是一个勇敢的人吗”,对话中,人物的性格更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更全面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与人物对话,以了解人物当时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走进文言文,体会文言文呈现出的人格力量。
四、与时代背景对话,引导学生跳出文本
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作者常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与生活的真谛。学生在阅读时会出现只理解文本的表面含义而不理解背后深邃主题的情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时代背景对话,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文本,进一步打破文言文的异度空间。
教学《狼》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的最后一段,然后提出问题:“就‘止增笑耳’而言,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显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时代背景对话,如此,学生才能深度理解文本主题。首先,学生要了解作品的背景。《狼》是《聊斋志异》中的节选篇章,《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学生在阅读聊斋系列时,会看到蒲松龄所反映出的当时黑暗的社会。如,学生会在阅读中看到官僚、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现象。基于这样的作品背景,学生自然会将“狼”理解成那些人的化身。其次,学生要了解作者的背景。《狼》的作者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一生应考40年,到71岁时才补了个岁贡生。坎坷的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科举的弊端、政治的黑暗有不同于常人的认识。对作者背景开展的对话能让学生发现作者表面讽喻的狼,实则讽喻的是像狼一样的恶人。在讽喻的同时,作者给出自己的态度:不管怎样狡诈,恶人终归要失败。
可见,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的背景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时代,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理解文言文隽永而又深刻的表达。当学生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文言文时,他们便能更好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之,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要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与文本、作者、人物等开展多元对话,给学生更立体地接触文言文的机会,在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断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丰望乡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