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创新

作者: 杨佳红

经典诵读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重点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传递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旨在让学生感悟国学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开展多元化诵读路径,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诵读技巧,通过诵读经典文章,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范读法,引领诵读

诵读即有声阅读,应做到读得响亮,不可多字、少字、误字。经典阅读内容大都为古文,其意义深而文字少,韵味长而音调单,因此,为了更好地记忆古文,需要放声朗读,才能记忆深刻。同时,诵读的过程仅需单纯诵读即可,无须牵强暗记,达到一定的诵读数量,就会取得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学生自然会有效理解诵读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师应通过范读法引领学生进行诵读,传授诵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诵读。在对一篇古文开展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范读的方式朗读课文内容,为学生作出诵读示范,这是引导学生能够进入诵读状态的有效方式。

例如,《钱塘湖春行》一课是诗人游历早春时节的西湖时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美景的心情。理解是诵读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诵读内容,才能为开展诵读活动做好铺垫。因此,在这篇古诗文的诵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为学生讲解课文的大概含义:全诗以“春”为着眼点、以“行”为主线,作者从孤山寺描写到白沙堤,一路上诗人欣赏了草嫩花繁、燕舞莺歌、云舒水涨,最后仍是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离去。在为学生讲述古诗文的含义后,教师应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有感情地为学生进行诵读,感受古诗文中初春时节生机勃勃的美景,跨时空感悟诗人创作时的喜悦。在欣赏了教师的诵读并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喜悦之情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诵读,不仅要模仿教师的诵读方法,而且应尝试加入自己的诵读想法并代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使诵读情感更加饱满,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读出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

二、接读法,趣味诵读

经典阅读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与现代的语言表达习惯有所不同,这会增加诵读难度,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诵读抵触情绪。而接读法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入,能够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接读法是指一篇阅读内容,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诵读,一名学生开始诵读,其他几名学生做好诵读准备,教师可以随时要求学生停止诵读,并点名其他学生接着诵读。这种诵读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诵读注意力,也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例如,《陋室铭》一课表达了一种安贫乐道的情趣及高洁傲岸的情操。文章先以山和水起兴,将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出,接下来又从室中事、室内人、室外景等方面着墨,对一种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进行渲染。为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提升诵读效率,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后,借助接读法重点对学生解释“铭”这类文章的特点,它是通过托物言志、类比的方式进行写作,其节奏感强、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诵读,将读不准的字圈画、查找字典后标注,为后续进行接读做好准备。而在接读诵读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价每名诵读者的诵读效果,包括读音、情感、正确率,以及是否在第一时间进行接读,还应对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精神、物质的双重奖励。

三、轮读法,合作诵读

轮读法与接读法不同,接读法是没有匹配阅读人物及诵读内容,而轮读法是确定好了每个人的诵读内容。接读法讲究的是提高个人诵读能力,而轮读法则关注合作诵读效果,通过合作诵读,共同完成一篇经典诵读内容。轮读法即合作诵读,其目的在于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做好诵读积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诵读习惯和诵读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为学生明确合作诵读目标,即以传统文化熏陶人、以经典文化滋养人,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诵读,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渡荆门送别》一课表现作者坐在船上欣赏沿途风光,一路行来眼前景色变化不断。诗词内容情真意醇、文笔优美,描写了沿途所见的自然风景,从诗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山水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学生通过诵读此诗词,能够达到陶冶情操、激发灵性的目的。为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诵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诵读这首古诗,然后再小组学习开展讨论,让学生大胆想象,再现诗歌画面,并体会深厚的情思如何寄托于景物描写中,体会“送别”的含义。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组组长安排每名学生的诵读内容,并进行合作诵读练习,应注意融入感情,完整地表达出古诗词的含义。同时,为确保合作诵读的效果,让每名学生都在合作诵读中受益,教师还应让小组学生轮流诵读不同的诗句,确保学生可以体会不同的情感,提高合作诵读的教学效果。

四、品读法,理解诵读

品读法是指仔细认真地阅读文学作品,用心品味其中的哲学智慧,以此真正领悟文章的写作目的,与古人开展一场隔空对话。同时,品读经典古文,更是一种由从容阅读到深入思考的品读过程,从中能够感受到品读的魅力。而经典古文是最纯粹的心灵艺术,也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通过诵读古文,能够感受到其高情逸兴,可以净化心灵,为平淡无奇的生活添彩。而为了能更好地学习经典古文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品读法是在上述三种诵读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诵读经典古文,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提高诵读理解能力,而理解了古诗文内涵,才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诵读,使得诵读与理解能相辅相成。

例如,《出师表》这篇古文讲述了诸葛亮在刘备病逝后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期匡扶汉室,完成统一天下大业。为简化品读难度,教师应在品读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包括领会诸葛亮提出的三项建议,即亲贤远小、严明赏罚、广开言路,还应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此外,品读法的运用应注意从古文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做到通读,还应拓展诵读视野,才能更好地品味内容。

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研究古人及同时代的人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分析诵读内容,以此更好地品味经典,提高诵读理解能力。因此,为达到理解诵读内容的目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自主查找与本文相关的学习资源,理解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的写法,具有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特点。在理解经典古文的含义后,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诵读情感,根据文章情感的不断变化,调整诵读声调,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深度领会诵读内容,提高品读素养。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带动与引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对学生进行诵读启迪与指导,让学生可以掌握诵读的方法,养成诵读习惯,扩展学生的文学认知范围,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通过不断的诵读,摸索到古文诵读的真谛。同时,教师应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树立经典诵读的意识,并为学生明确诵读目标,激发学生诵读的自觉意识,以此扩展学生的文学认知范围。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