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单元语境主题下的微写作教学策略

作者: 韦国库

主题语境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要素之一。单元主题能为语文学习提供所要的文化语境,为学生的认知思维提供基础。写作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反映了学生语文积累、思维能力和综合语文运用的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训练通常是以某一主题展开,学生对主题的认知范围往往决定了学生能否完成写作任务。本文将单元主题与学生的微写作训练相结合,旨在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建构体系,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一、单元主题与微写作教学的关系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通常从考试大纲或单元写作任务中寻找适合学生写作的内容,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中写作任务与单元的趋同性。如此,学生的写作成果与课本中通过单元文本、单元练习、单元外阅读等方式提供的语言知识没有直接关系,不利于学生掌握该单元的语言知识,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材是练习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材料和表达方式的模板和来源。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题材丰富、内容充实,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看、话语理解、词汇和句型运用能力的基础文本,其中每个单元的不同部分都是围绕单元主题,拓展丰富的词汇和句型的话题,也为主题写作提供了实用的语言材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以特定主题为主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探究主题含义,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表达,再通过参与各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最终将自己的观点落实到写作中。

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写作是衡量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正是这种输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也可以表达其意见、情感、想象力和交换的信息。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语境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微写作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微写作与长文写作表达不同,它具有创作时间短、篇幅短的特点,有利于消除学生对长篇写作的负担和恐惧,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常见的叙事文写作为例。语文教师应合理整合教材,挖掘资源内涵,把握教材的科学使用,引导学生将单元主题的语言知识作为语言输入到微写作的输出中,把事情、观点阐述清楚,并完整地叙述。

二、单元语境下的脚手架微写作策略

脚手架理论是指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保持浓厚的兴趣。脚手架理论指出,问题解决涉及一种“脚手架”过程,它包括任务中那些最初超出学习者能力的元素,从而允许学习者专注于并只完成那些在他能力范围内的元素。这一术语生动地将教师的教学比作“脚手架”,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脚手架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主题是每个单元的主线,教学活动在一个单元的不同部分进行,以同一主题为基础。因此,将脚手架写作教学与单元主题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是必要的,也是适用的。

单元语境下的脚手架微写作策略主要涉及四种主要的支架,即写作概念支架、写作程序支架、写作策略支架和范式支架。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整的单元语境下的脚手架微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进入情境、搭建脚手架、合作学习、撤销脚手架、独立探索和效果评价六个步骤。

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写作任务是“学会仿写”。

第一,在教学时,教师要满足学生对民俗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将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入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掌握民俗文化的概念,积累民俗文化表达的语言。

第二,搭建脚手架。教师根据具体的主题和学生的现状,适时、适度、适量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脚手架有很多种类,如问题脚手架、工具脚手架、范式脚手架和图表脚手架。结合“学会仿写”的写作任务,该单元可选择范式脚手架,以课文为范式展开微写作训练。

第三,协作学习。教师把小组讨论作为互动活动的主要形式,使学生逐渐将原来的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多向的信息交流。“仿写”的微写作任务因树立了范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意,协作式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头脑风暴,写出更具新意的内容。

第四,撤销脚手架。当学生从依赖支架发展到独立完成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撤回支架,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如关于场景的“仿写”任务,当学生掌握场景描写的技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独创,再进行独立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管理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及时给学生提示。

第五,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对评价的分析和反思,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和技巧。

三、主题语境下的微写作有效输出策略

从输出假设理论来看,主题语境下的微写作实质上涵盖三个功能,即注意—触发功能,假设—测试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注意—触发功能在表达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发现很难决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想要表达的内容与他们能够表达的内容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微写作教学应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弥补语言上的不足,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以初中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以说明文、说理文为主,人文主题是“质疑——科学”,写作任务是“说明的顺序”。但许多学生在描述某一事物时却往往缺乏条理,此时教师便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规律,巩固学生现有的知识,并促使他们产生新的语言能力。

假设—测试功能是指输出可以帮助学生测试他们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语言学习是对目标语言进行各种假设的过程,而检验假设的最好方法是语言的输出。如,根据“事物的形态”,学生可以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修正对目标语言的假设,如对事物的颜色描写可以结合远近角度、关照条件、情感语言等要素,以实现语言的流畅和正确使用,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

元语言功能是指能够帮助学生反思和分析他们所获得的语言,包括形式、结构和其他方面。学生在效果评价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语言使用进行反思,如“刚刷上油漆的墙壁阳光下泛着闪光……过了些日子墙壁被苔藓厚厚地束缚住……”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反思,可以发现像“泛着”“厚厚地”这些词汇可以更换,并且理出更清晰的表达思路。

此外,写作还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机会消化输入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支架。

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自强不息”主题背景为例。教师给出故事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和主题、写作材料(图片、相关事件)、问题、时态、写作框架、单词和表达方式(词汇、有用的表达方式)、评价标准和部分写作内容,开展微写作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完成微写作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内化课本内容的目的。

总之,单元主题下的微写作教学步骤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进入情境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触发功能用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的不足,引发其认知,促进他们产生新的语言。在独立写作中,利用假设—测试功能,学生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方法修改和修正目标语言的假设,以达到无意识使用语言的目的。在效果评估和润色的过程中元语言功能用于帮助学生反思和分析他们获得的语言,然后控制和内化其语言知识。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县龙山镇四方附中)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