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吴红 赵小娟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思想体现,在于让教师的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顺应学生的学习成才规律,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之外,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品格的养成,构建社会生存和专业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以厚德载所业,以精学致所专,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基于人才培养大观,在初中地理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以地理实践为载体,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水平的发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效,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方向

1.设计以地理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作业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应改善传统以课时为主、随机布置作业产生的“冗余性”“碎片化”“泛泛化”“形式化”等弊端,尝试从“单元大概念”的角度设计作业,强化作业的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总结性、实践性,增加作业的难度梯度,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和认知的发展,促使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和基础观念的养成。

以“地图”的单元大概念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梯度的单元作业:(1)以“地图的判读”为主题,为学生布置经纬网练习题类型的作业,强化学生对地图方向、经纬度的辨别,能够正确地识读地图,巩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2)以“地图的绘制”为主题,为学生布置绘制高等地图的作业,训练对地图上各种标示和地形的识别和记忆,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3)以“地图的使用”为主题,为学生布置应用地图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作业,让学生借助地图完成相应情境下的信息的获取,培养应用地图的习惯,构建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作业的梯度设计,能够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完成从基础训练向拓展巩固和实践应用的有效过渡,帮助学生系统地、不留遗漏地、循序渐进地完成地理学科的课程巩固训练,在作业中提升学科素养,构建学科认知。

2.设计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分层作业

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设计初中地理作业,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尝试引入作业分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保持以单元大概念为核心的作业梯度设计上,也要增加每个梯度的层次感和选择性。

例如,针对“绘制地图”的作业,教师可以从不同的主题出发,设计如美食地图、特产地图、动植物地图、景点地图、非遗地图等多种主题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绘制的地图主题。又如,针对“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实验类作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层次的不同对作业进行分层:初等层次的学生可以仅仅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巩固昼夜的变化原理以及四季的变化规律;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究地球上不同经纬度所接受的太阳光热与气候变化温带之间的关系,寻找归纳规律,进一步认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高等层次的学生可以就地球上某一特殊气候,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的角度详细分析,进一步洞察地球公转与自转以及特殊地理环境对地区气候的共同影响作用。

3.设计以地理实践为载体的操作类作业

随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兴起,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以“地理实践能力”为核心素养培养标准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在作业设计中渗透操作类型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考察、调研、实验,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寻找气候规律、分析地理成因、解决环境问题,以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理解生活,实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规划欧洲十日游”的实践类作业设计,让学生结合“地图与地球”“居民与聚落”等单元的相关知识,本着“经济实惠、丰富游览体验”的设计原则,规划一条欧洲旅行线路,结合搜索的相关景点的信息介绍、景区图片、浏览视频等,制作成电子课件,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开启奇妙的欧洲之旅。在趣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提升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意识,并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学会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理解世界,从而发展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重点

1.关注作业过程

为了避免学生作业出现抄袭、雷同等现象,也为了避免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囫囵吞枣、草率应付、错漏百出等问题,教师必须要强化对学生作业过程的监督和审查,保障学生独立自主、按质按量、认真负责地完成作业,在作业过程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科必备素养和核心技能,实现作业设计的价值。所以,作业的最终呈现方式要更加注重过程性。如:实践类型的作业,要求学生写明实践的方案、过程、结果、反思等内容,形成实践类作业报告;基础练习题类的作业,要求学生检查核对答案之后,将错题整理起来,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将错题本一并反馈给教师审阅。同时,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实时的线上辅导,或者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或学习工具,辅助学生查阅资料,检查作业成果,确保作业内容的逻辑性和正确率。通过监督与审查,确保学生作业过程的有效性,保障学生最终的作业成效。

2.注重作业评价

一方面,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让学生主体自主评价,通过评价完成对作业过程的反思总结,了解自己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扬长补短;要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够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他人,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参考、共同进步;要让师生之间给予相互评价和反馈,教师给予学生更加中肯且具备目标感和方向感的评价,以发展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强化学生的弱项和不足。同时学生给予教师作业设计的反馈,从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出发,提出更加合理的作业设计意见或建议,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适应学生的特殊需求。

另一方面,要求评价维度的多元化。要从作业对学生认知、技能、实践能力等多目标维度进行评价,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优势和弱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和提升,也要从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态度、交流性、反思性、总结性、质疑性等角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意识到在作业中总结、交流、合作、反思、质疑等的重要性,并养成好的作业习惯,还要从作业的成果展示角度评价,引导学生强化地理学科知识的书面化能力,提升学习成果的展示性,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结果的书写与展示中强化地理知识、梳理地理逻辑。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反馈,帮助学生强化作业的成果,巩固作业的效果,提高作业的价值,提升作业的效率。

3.强化作业反思

在作业实践、作业评价之后,要让学生就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根据自己的收获和他人提供的反馈,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规划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计划,能够有所侧重地发展弱项、提升能力,强化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优化初中地理作业设计,需要打造作业梯度、落实作业分层、强化作业实践,并且关注作业过程、注重作业评价、重视作业反思,让作业发挥价值,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