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探究

作者: 张高亮

审美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位与情感。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情趣,从而对生活产生较高的热情,同时,通过审美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意义深远。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强化学生对美学的认识,这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期在繁忙的学习中容易产生身心疲惫感,无法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综观高中音乐教学,有的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简单的教学工具讲解教学内容,基本没有给学生介绍相关的乐器与教学背景,过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简单地播放相关知识,互动性不强,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乐器中包含的情感,不利于学生体会乐器中表达的精神。有的教师则在教学中给学生传授很多知识,没有从学生兴趣爱好着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浓,盲目跟随教师讲课的节奏,最终很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发挥音乐学习的作用。

2.不够重视音乐教学。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高度关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的重视逐步提高。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音乐教学的任务,更是未来音乐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纵观音乐教学现状,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甚至认为该课程属于娱乐学科,导致学生也处于松懈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仅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习知识,音乐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如此,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被动学习,学习知识后无法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造力。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是音乐的输出与创造的过程。实际上,输入与输出是平衡的,前者是后者的积累,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二者联系紧密。由于音乐本身缺乏具体形象,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的内心应该是开放自由的,很容易发展其自身创造思维,这对音乐输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音乐学科的学习包含较多的内容,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外还有利于创作音乐。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在表达上不会受到思想的束缚,在理解音乐内涵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想象,从而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强化学生对音律美与语言美的感受,让学生与音乐对话,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音乐教学实际是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唱与动中不断增强节奏感与识谱能力,这样学生就可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身的交际技能,提高个人理解能力,更好地感知与欣赏音乐作品。

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对复合型人才与多元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让学生立足激烈的市场竞争,教师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音乐教学中涉及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类型,也包含了地理、语文、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音乐时除了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外,还可以拓宽自身音乐视野,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三、高中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结合流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虽然课程改革深化推进,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当作主要内容,以反复练唱为主,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强化学生对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内涵的了解,无法发挥音乐教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作为重点内容,以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歌曲为教学辅助素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奠定基础,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时,因为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教师则可以给他们播放民族风流行歌曲,引导学生体会民族与流行音乐结合之美,深刻体会二者融合的巧妙,从中感受其独特魅力。然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赏析歌曲中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素材的作用,借助流行音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结合学生熟悉的歌曲体会其中包含的演唱技巧与歌词内涵,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审美素养。音乐教学活动是表达情感的形式之一,更是人们传递情感不可缺少的载体。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积累中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学会通过音乐表达自身情感,给创作的音乐作品与演唱的作品赋予灵魂。由此可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在情感调动中深刻体会音乐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例如,教学《啊!中国的土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我爱这土地》的诗歌朗诵,设置《思乡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深情地朗读中进入相应的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明确诗人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弹唱《啊!中国的土地》,通过饱含深情的范唱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歌曲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这一作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作者通过泥土与百灵鸟表达对天空的独特情感,表达人们在祖国大地上幸福成长的愉悦,对祖国生育之恩的赞美;通过青松遮雨与杨柳报恩,表达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与励志成才的赤诚之心。

3.加强音乐实践,增强学生审美情趣。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音乐实践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与强化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欣赏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在感知曲调与曲音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在演唱中强化学生对相关音乐技巧的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母亲教我的歌》时,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母亲》这首歌,让学生在听唱中思考并体会母爱,让学生初步体会母爱。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弹唱,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情感表达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让学生上台说出自己心中的爱,升华学生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对本次实践进行总结,达到再次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素养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且对学生学习、生活与出入社会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通过结合流行音乐教学、创设音乐情境、加强音乐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