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建构音乐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 王净雨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师生围绕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反思性实践行为。反思性教学要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教师不仅要回忆教学过程,还要用逻辑思维和教学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学生也参与到自主反思中,直到解决问题。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所以教师要构建反思性课堂,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感知与体验能力

1.鉴赏经典作品,调动情感

反思性教学的特点是促使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双方都是学习者。反思能全面发展教师,也能全面发展学生,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参与音乐鉴赏实践,从而提升其感知和体验能力,继而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例如,在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的情感很难被调动,甚至还有人觉得歌词太普通,无法形成共鸣。在反思后,教师创设了多元化感知情境,采用多媒体教材,展现了《红日》片段,并让学生看到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学生表示:“我之前不了解这首作品的背景,所以认为它旋律简单、歌词不够动人。但是结合影视资料,我体会到主人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感情十分质朴、率真,所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旋律。”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藏的家国情怀,自身的爱国情绪也被激发,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分享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进一步深化体验。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能唤醒学生的体验,学生则要反思如何能融入作品的情境,调动自己的情感。

2.参与艺术表演,涵养美感

反思性教学和行动密不可分,它以行动为基础,基于实践智慧,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行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艺术表演中,通过肢体动作将音乐具象化呈现出来,对节奏、旋律等进行想象和创造,从而形成和词曲作者的对话,涵养美感。

例如,在欣赏《辽阔的草原》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蒙古族生活的了解有限,所以很难激发其体验和感受。在反思后,教师决定设计艺术表演活动,让学生结合该作品创编舞蹈,展现草原风情。为了更好地设计歌舞节目,学生也反思了一下,认为自己对蒙古族的了解不足,于是他们上网搜索了展现草原主题的古诗词,了解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学习了能体现蒙古舞特点的基本动作。在设计舞蹈的时候,学生将扭肩膀、扭腰等典型的动作融入其中,自己也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到《辽阔的草原》中蕴藏的美。

教师要反思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表演,发现美的元素,而学生则要反思自己能从表演中获得哪些启迪。

3.融入生活场景,迁移认知

学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不仅是对过去的行动的反思,更要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师生要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洞悉,同时还要对做事过程中的行为作出反思,形成双向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指导后续实践活动。在赏析音乐时也可以让学生将生活感悟融入作品中,进行迁移认知,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一课时,部分学生不懂得什么是圆舞曲,教师反思后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圆舞曲,所以理解不深刻。于是就先从影视剧中选择一些配有圆舞曲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然后再让他们分析圆舞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忽略了音乐和场景之间的关系,他们回忆生活经验,分析圆舞曲适用于哪些生活场景,并展开对比思考,进行有效迁移,提升了对圆舞曲的认知。

教师要反思如何将生活场景和音乐赏析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认知冲突,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情境,学生要结合生活感悟反思这些对自己的音乐赏析是否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习能力,提升表现与创造能力

1.强化正向评价,增强表达自信

反思性教学具有探究性的特点,要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作为着力点,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并顺应课程改革理念的导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主评价,试着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欣赏《祝酒歌》时,有学生提出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祝酒歌,教师给予正向评价,肯定其思考角度,激发其自信,并让他带领同伴一起对比分析,看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祝酒歌都有哪些特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再引导他们自主反思,说说如何将对比后总结的信息融入歌唱表演,通过动作、神态等表现出主人公饮酒、敬酒时的情感,如何设计合唱表演,既要体现出混声合唱的特点,又要展现欢庆的场面。结合正向评价,学生能更自信地融入表演和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反思,分析如何用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要让他们注意到自己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他们指明后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则要积极反思如何在自评和互评中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和同伴共同提升。

2.指导自主创编,鼓励想象创新

基于“教”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基于“学”的要求,学生要自主提出问题,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能促使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掌握知识。音乐表演和创造力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他们积极想象,融入创编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围绕《孟姜女》,教师反思此前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学生难以理解孟姜女的形象。故此,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编创活动中,首先了解一下孟姜女的民间传说,阅读观看一些和她有关的文学或影视剧作品,从中获得启迪,激发想象,在头脑中还原孟姜女的形象,然后反思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并设计创新的表演形式。如,有学生认为用彩绸舞能烘托女性柔美的形象,有助于展现孟姜女的深情,建议将歌舞融合在一起,设计出新意。

如何让学生从单纯提升记忆型学力,变为提升创造型学力,这是教师需要积极反思的问题。学生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思考如何能让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等协调发展,进而创编更精彩的音乐作品。

3.融入集体作品,培养团队精神

音乐实践协作力也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集体作品的编演中,结合教学实践反思如何构建活动、协作、反思的课堂,变传递式教学为协同式教学。学生要思考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升团队表现力。

例如,《幸福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将方言和音乐结合起来,体验集体力量,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单纯安排演唱,学生很难激发集体感,所以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了解“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并思考添加哪些舞蹈动作能体现出家乡的美,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就有所反思,认识到独自一人思考不如借助集体的力量,和同伴互动讨论,才能集思广益,同时,小组合唱的形式也更符合《幸福歌》“一领众和”的特点。最后,各个小组分别呈现作品,看看哪一个组唱得更生动,学生也通过比赛提升了集体荣誉感。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很难引导学生达到深层次反思,独自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只有在集体合作活动中,学生往往能相互激励、帮助,既要反思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又要思考如何提升团队协作力,也就更容易实现知识内化。

三、探究人文内涵,提升表达与理解能力

1.分析基本形态,把握流派特征

反思性教学认为,从知识传递转移到知识建构,构筑新时代的教学观,既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也能促进教师自身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教师要将节奏、旋律、和声、情感等音乐作品形态的分析和地域、民族、历史等元素融合起来,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出现了哪些音乐流派,进而将音乐理解上升到人文层次。

例如,欣赏了《中花六板》后,教师发现学生只知道这是一首民乐,但是却不知道是哪一个地区的代表作品,教师反思后认为是没有让学生重点分析江南丝竹的流派特点。于是在调整教学策略后,教师让学生从使用乐器、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特征等角度入手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思了自己赏析的角度,也认识到自己没有把握住特点。然后试着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挖掘出不少江南丝竹的独特之处。如,它使用了“加花”的方法,围绕骨干音,添加相邻的音,增强了旋律性。还有学生总结认为江南丝竹具有“小”“轻”“细”“雅”的特点,这和江南地区的地理、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赏析就抓住了江南丝竹的流派特征。

课程标准认为,文化理解是音乐核心素养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学生结合实践反思,发现分析基本音乐形态有助于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他们就会更认真地分析对比,借助音乐的脉络去体验文化内涵。

2.追溯创作时代,尝试立体审美

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历史年代和题材内涵来赏析作品,能构筑立体化的审美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赏析水平。教师要反思如何将其他学科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音乐,从而感知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点。

例如,在学习《不忘初心》时,教师发现学生虽然能体会作品的爱国情怀,但是理解不够深刻,还有学生不理解为何要用流行歌曲的形式,他认为用美声或民歌形式,显得更庄重。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特点进行反思,发现这样的欣赏更具有立体性,他们不仅能体会到革命者的豪情,也能体会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学生了解该作品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而创作的作品,创作者走遍了各个革命根据地,了解了革命事迹。该作品一开始的确是民歌形式,改成流行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也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这样的赏析将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思路融合在一起,更具有立体性。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发现合理引入创作资料,能让音乐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但是要避免喧宾夺主,要让学生始终围绕作品搜索资料,挖掘其时代特点,和创作者形成共鸣,才能透彻地理解音乐的意义。

3.打开文化视角,探究曲目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和文化的关系,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赏析曲目的意境,学生可以一边欣赏,一边反思音乐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关系。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有什么异同点。

例如,欣赏了《牡丹汗》等维吾尔族民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入手分析,可以对比同主题的汉族民歌,说说它们在意境呈现上具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维吾尔族民歌在旋律上具有绵延悠长、明朗大方的特点,但是他们无法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教师反思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维吾尔族的地理、民族文化了解不够。学生从文化视角赏析后,发现维吾尔族地域辽阔、山川起伏,所以音乐作品自然绵延悠长。然而,旋律绵长而不低沉,这是因为维吾尔族有着热情豪迈的民风,喜欢直白地表露胸襟,因此作品才在悠长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朗大方的特点。学生发现结合文化赏析,能进入人文意境,分析也更有合理性。

课程标准提出,将音乐和文化结合起来,能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用音乐作为桥梁,引导学生反思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和常规性教学相比,反思性教学能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的观念,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变,提升高中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