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切入,助力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作者: 朱虹要使语文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彰显语文味,核心在于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取准确与否,是一堂语文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课文标题、文章开头、文章背景、文章结尾等角度切入文本,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文本解读更高效。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选择文章标题,切入课文内容
标题看似微不足道,又常常被忽略,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学生对标题的感知和印象,将直接影响后续的阅读效果。而且,作者在为自己的作品命名时,必然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绝不是随意为之,这意味着标题对学生理解文本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将文章标题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围绕标题提问并在阅读课文后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文标题作为切入点展开文本解读。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搭石”,所以很容易对文章标题产生疑问。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标题是《搭石》,看到这个标题时,你有哪些困惑呢?”有学生提问:“什么叫搭石?搭石是用来做什么的?”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同学们肯定心里十分奇怪,什么叫搭石呀,好像从来没听说过,对不对?那咱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文本,去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这个环节,教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在书中的发现。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同时以“搭石”作为切入点,学生很快掌握了文本的核心内容。
课文标题很少引起学生注意,但教师不可放松警惕,因为,课文标题往往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本信息,是学生正式接触文本以前最先接触到的内容,教师若是以标题作为切入点,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关注课文开头,切入阅读教学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课文开头同样是选择切入点的有效路径之一。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部分,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开头,这样的开头方式又会产生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开头与文章主旨有哪些内在关联,以此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开头第一段的内容。这一段主要描写少年闰土夜色刺猹的经过,作者的语言极其细腻。因此,以这一段作为阅读切入点是非常合适的。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在读过之后要求学生概括这一段的核心内容。在完成这一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要提到闰土刺猹?作者为什么不写闰土抓鸟或者其他有趣的事情呢?”这是一个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学生需要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联想到这幅画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作者并不曾真正见过闰土在瓜田里刺猹的景象,为什么可以如此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文本,想一想闰土和作者是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作者是否曾经经历过类似事情,学生在阅读以后发现作者和闰土完全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作者之所以对闰土刺猹的事情印象深刻,是因为他非常羡慕闰土的生活,他渴望像闰土一样有着自由自在的童年。如此,学生从第一段就可以分析出文章的主旨。
课文开头非常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因为开头对整篇文章具有一种辐射作用,通过分析第一段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主旨思想,使学生阅读更加有效。
三、补充文章背景,加速文本理解
无论任何文本,作者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的,而作者本人的经历更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其创作。当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时,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又何谈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这些背景知识可以作为切入文章的有效路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涉及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文章时,通过补充文章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时代背景下人物的选择以及情感。此外,背景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思想。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课时,对于文章的主人公梅兰芳,有的学生只闻其名,有的甚至连名字都不曾听说过,更不知道梅兰芳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学生理解“梅兰芳蓄须”这一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重点介绍了梅兰芳的事迹,让学生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文章涉及的重要背景知识。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意识到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敢于反抗日本人,敢于蓄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在教师补充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梅兰芳蓄须背后蕴藏的民族气节。
在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时,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和作者创作的年代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基于一定的背景理解人物的选择以及情感,这样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关注课文文眼,促进文章解读
文眼是一篇文章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是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在一篇文章中,关键句不仅亮明作者的观点,还可以帮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明确其表达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就可以将关键句作为有效的突破口展开阅读教学。在通常情况下,关键句可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以及结尾部分,只有找到关键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匆匆》一课时,这篇文章有很多关键句。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同时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如,有一处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一句的深层含义。因为《匆匆》主要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一种惋惜之情,而这句话就是这种心情的最佳注解。因为作者不知道时间为何流逝得如此之快,不明白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回头。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个句子,感受作者的心情。在分析与体会中,学生意识到作者看似惋惜的是时间流逝,其实更多表达的是珍惜光阴的意思。光阴匆匆流逝,过去无可追忆,只有把握当下,好好对待每一天,才能让时间的流逝更有价值。通过分析这个关键句,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能虚度光阴,意识到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文眼,学生很快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在一篇课文中往往存在多处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就像文章的眼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思想以及态度。对这些关键句的分析也就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入探讨,可以加速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不仅有利于文本解读,还可以提升授课效果。以上主要从标题、开头、背景以及文眼四个角度探讨了文本解读策略,以期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古贲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