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作者: 陈群英

概念是建构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点。概念在学生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概念难学、不容易理解,说不清、讲不明,非常苦恼。基于此,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开展概念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强化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建构良好的概念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认识过程,自然少不了兴趣和思维的参与。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必定是非常低效的。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度重视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概念的内容。学生在教师晦涩的讲解中逐渐丧失对概念学习的热情。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概念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提升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如果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当时也只能机械地记住教室中的几个方位,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中。这时,教师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介绍四个方位,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是什么建筑。这样的活动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概念更加亲近,更加愿学、乐学。

可见,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方向,而且丰盈了学习的体验。

二、引领探索,促进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更多依靠的是具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探索,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进行缜密的思考与探索,清晰地理解所学概念。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在确保课内教学内容得到充分讲解的前提下,丰富概念的内容,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概念的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教师就需要在概念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概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逐步走向清晰。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班级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男生32人,女生27人。”教师接着问:“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回答:“可以列出算式32+27=59(人)或27+32=59(人)。这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可以写出等式:32+27=27+32。”教师继续提问学生:“这样的例子是否可以再写一些?”学生通过分析,等式左右两边参与运算的数完全相同,且都是加法,和也相等,顺利地归纳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此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将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课堂陷入短暂的沉默。在思考后,学生想到了不同的表示方法:(1)语言描述:一个数+另一个数=另一个数+一个数;(2)用图形表示:△+□=□+△;(3)用字母表示:a+b=b+a。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了加法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得出“用字母表示是最简洁的”这一结论。

开展概念教学,不仅要着力于课本知识,而且应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思考中步步深入概念的本质,将所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抓住重点,剖析概念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思维也比较简单,如何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抓住其重点,是教师重点要考虑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概念教学亦是如此。而这种教学效果的取得,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的。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信息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主动探索,化解学习的难点,触及知识的本质内涵,促使学生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化缘得到一个圆饼,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14],沙僧想吃这饼的[15],这时猪八戒说自己肚子最大,要多吃一点,吃的要比孙悟空、沙僧两个人的都多,所以要吃这个饼的[19]。唐僧此时没有说什么,按照三个徒弟的要求,将饼分给他们。分完后,猪八戒很不开心,认为唐僧偏心,没有按要求分,自己的最少。视频中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视频吸引,并完全沉浸其中,同时产生疑问:为什么饼的[19]比[14]和[15]都少呢?此时,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想办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19]、[14]和[15],然后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19]<[15]<[14]。由此得出:在分子为1的分数中,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的数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配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深奥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引入实践,升华认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实践应当突破书本的限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为学生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探寻知识的要领,将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通过学生的手脑,变得更加具体、更加鲜活,感受数学的魅力、丰盈学习经验,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告诉学生:“学校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10米,宽是8米,如何画出这个花坛的平面图才不会走样?”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很感兴趣,很快投入到实践中。不一会儿,学生便画出了相应的平面图。有的学生画了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学生画的是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有学生画了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教师追问:“大家画的是同一个花坛,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哪些同学的画法正确?”因为原来花坛的长度和宽度的比是5∶4,所以画出的平面图长和宽的比也应该是5∶4,所以前两种画法正确,最后一种画法不正确。教师询问:“看到所画的平面图,并不能知道花坛原来的长度和宽度,有办法解决吗?”有学生说可以写上“1厘米表示100厘米”。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引出了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案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教师设计了绘制平面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内化概念,实现认知能力的升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概念理解及应用能力的差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摈弃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视角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提升教学成效。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方式,赋予概念课堂全新的活力和精彩,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