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背景下数学课堂的具身认知策略

作者: 章颖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简单来说,具身认知理论就是指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之间有着强烈而紧密的联系。生理上的体验能够激活心理上的情感,反之,心理上的情感也可以影响生理上的体验。这一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进行科学运用。以学生的身体体验为切入点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或以心理体验为切入点来影响学习行为,都值得教师深入探索实践。本文基于课程标准,探索具身认知理论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强化身体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身体参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身体参与可以改善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另一方面,身体参与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教师的首要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身体全面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思考、观察、讨论、操作、记录的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双手都活动起来,将学习过程由“静态”变为“动态”。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里装有若干红色和黄色的小球。教师先请一位学生来讲台上摸球,其他学生观察这位学生摸到的球的颜色。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每个小组摸10次,每次摸一个,记录好颜色之后放回。第二个组员继续摸球,直到10次。做好记录后,小组共同思考讨论:“摸球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最后小组组长汇报自己组的摸球情况,每次摸到的球可能是黄色,也可能是红色。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身体参与,观察、操作、记录、思考、讨论等,认识了“可能”的概念,明白了“可能”用于不确定事件的描述。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为主,而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和心理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来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理解新的知识,这样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有效率。

二、提供感性材料,让参与更投入

十分投入的身体参与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理认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过程里难免会出现走神、分心等情况,这时的参与程度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保持学生的投入程度,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提供一些更为感性的材料,进而提升身体参与的频次。简单来说,就是在组织学生身体参与学习活动时,要为其创建一个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或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身体参与注入更多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提前准备了许多中国各地的美景图片,学生看到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咱们来一次线上的三亚一日游。带领全班学生去参观海洋馆(展示海洋馆图片),每张门票是108元,咱们班算上教师一共49人,大家帮忙算一算一共要准备多少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热情。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竖式计算。

学生的感受总是直观的,正如前面看到美丽的风景图片,也会产生心旷神怡的舒适感,这种感受会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把原来的“要我学”状态成功转化为了“我要学”的状态。

三、精设参与环节,注重学生反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的身体参与更有效率,心理感受更加强烈,教师需要着重注意两点。一是要精心设计参与环节,让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在参与时集中注意力。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出现困惑、错误等情况,教师要及时提供支持,帮助学生解开困惑,提示学生规避错误等。

为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操作天平的实践活动。第一步称出一只重量为100克的玻璃水杯,一端放水杯,一端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那么就可以说100克=100克。然后,增加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倾斜在砝码一端,可以表示为100克<150克。接着,在水杯中加入x克水,这时水的一端变重,可以表示为100克+x克>150克。再加一个50克的砝码,两端平衡,可以表示为100克+x克=100克+50克+50克。结合前面的式子,教师启发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像100+x=100+50+50这样的,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的式子,就叫作方程。实践环节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尝试写出一个方程,这时学生所写的有可能不是方程,教师会要求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不是方程,从而在错误中加强印象。

在这样的参与环节中,学生经历了实践、自主写方程、判断方程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实践中掌握了数学概念,在练习中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找到了易错点。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于设计教学环节,加强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启发学生理解和巩固。

四、关注课堂环境,身体心理交互

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确保课堂的质量和水平,除了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各个环节之外,同样也要注重课堂环境的创设。第一,教师要创设增强型学习环境,弱化课堂中的无关环境,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并为之努力;第二,数学的学习大多在教室进行,教室的硬环境布置有限,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或其他实物道具来布置更精美的虚拟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强化心理感受;第三,要注意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感受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做到身体和心理相交互。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导入设疑:“龟兔的第二次赛跑,乌龟和兔子分别在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草坪上跑一圈,兔子却觉得不公平,这个比赛到底公不公平呢?请你来判断一下。”故事性的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出龟兔第二次赛跑的场地,并标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分别计算乌龟和兔子要跑多少米,并汇报算法。如某小组的汇报如下:长方形草坪长30米,宽20米,乌龟需要跑30+30+20+20=100(米);正方形草坪边长为25米,兔子需要跑25+25+25+25=100(米)。二者跑的长度相等,故比赛公平。还有的小组用乘法来计算草坪一圈的长度,只要算法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利用实物和多媒体的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一个优质的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合理的、愉悦的环境更能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随心动、身心交互,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和心愿。任何教育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是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结合具身认知理论,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将大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