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作者: 黄海娟当前,随着学生课后学习需求的提升,“作业设计”已然成了校园内关注的一个热词。“作业”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看到,不少数学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单调、重复性强、趣味性较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内心会排斥作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师应意识到减轻学生负担和心理压力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为学生设计实践性的作业,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学生从作业出发,领略数学的魅力,不断增强数学综合素养。
一、操作作业,培养动手能力
操作作业,是学生很喜欢的作业形式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设计操作作业,教师既要考虑作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还要和所学的内容相匹配,并考虑作业的呈现形式。教师应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操作类的作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更好地提升动手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操作作业,内容是:用硬纸板、彩笔等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做好后,第2天带到班级,看谁做得最好。这样的操作作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制作中,可以强化学生对钟面的印象,钟面上面有1~12共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上面有时针、分针、秒针,做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针最短,秒针最长。在做好后,让学生拨时间、认时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地建立时间的概念。这样的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中所学时间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探索作业,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索性作业,这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所设计的探索性作业,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完成这类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强化数学学习能力,学会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周长的内涵把握不到位,于是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找周长”的探索作业。作业内容是: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或者物体的表面上能找到周长,选一个或两个,先估一估,再想办法测量它的周长,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记录下来,并记录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有的学生找到的是树叶,也有学生找的是硬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对找到的物品估算其周长是多少厘米,然后再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用细绳围绕物体的边线绕一圈,一圈的长度,就是其周长。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周长的内涵,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调查作业,拓展数学学习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单一的书面解答。基于此,教师需要注重对作业形式的创新,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学生在新颖的作业形式下,感受作业带来的愉悦。教师可以引进调查类作业,让学生搜集相应的素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调查所得资料,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作业中有所收获,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调查作业。作业的内容是:用量杯去接一个滴水龙头的水,看1分钟可以积多少毫升的水。照此速度,一个小时可以积多少水,1天呢?1个月,1年呢?对于这样的调查作业,学生很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乐意去做。在调查后,学生发现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非常惊人。而我国是一个缺少淡水的国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注意节约用水,要随手关好水龙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四、应用作业,实现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过于追求作业的数量,依靠量的积累,实现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从应用性出发,让学生在应用作业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作业,并学会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时,教师并没有设计机械的解答作业,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应用性作业。作业内容是:想办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样的作业出示后,有的学生建议将旗杆放倒,然后就可以用卷尺进行测量,但这样的想法遭到其他学生的否定,觉得不利于操作。那应该怎样测量呢?能否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提议:“可以在旗杆附近立起几根竹竿,然后分别测量出影长和对应竹竿的长度,进而算出它们的比值。在此基础上,再测量出旗杆的影长,最后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旗杆的高度。”完美实现实践与所学知识的统一。可见,这样的应用性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为数学课堂带入一抹创新色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积累作业,开阔学生眼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一般是围绕课本展开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被局限在教材内容上,长期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停留在教材内容上。随着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的作业设计应遵循拓展性要求,给学生布置积累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以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中。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积累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数学小知识、名人轶事等,然后将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制作成数学手抄报。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内容丰富,有大小月的知识和识记的方法,记忆方法有“拳头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然后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而有的年份却是366天,自然地引出了平年和闰年,以及判断普通年份和世纪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也有学生搜集了特定的节日,如元旦、劳动节、妇女节、国庆节等。也有学生感受到时间短暂,容易逝去,在手抄报上写下了激励自己的话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学生在完成积累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的融合,无形之中丰富了学习内容,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更好地创新与发展。
总之,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更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提升教学成效。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优化作业设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摈弃传统“一刀切”与“题海战术”的作业模式,以“做”为核心,以“实践”为途径,设计多元化的数学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