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游戏教学 打造小学体育高效课堂

作者: 陈强

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游戏手段,能让学生在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保持身心愉悦。将游戏理念移植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适量的体育游戏,在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相应的体育知识点,最终实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以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融入趣味游戏,促进教学相长

相对而言,游戏更注重趣味性,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却更具随意性。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却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量。如果在教学中,随意安排游戏,必然会冲淡目标,最终影响课堂教学质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看到,体育游戏相比正式的体育活动,训练量相对少些,难度可能有些降低,但必然充满趣味。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训练功能,另一方面须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推进。

针对长跑训练,如果只是组织学生简单长跑,时间长了,学生不仅会感到疲惫,而且还缺乏兴趣。教师可在训练过程中,融入“梅花斗艳”游戏,即先在操场上圈出中间圆圈,以及五个花瓣圆圈,组成梅花图案,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先是整个小组站在中间圆圈,接着选派一个组员将沙包放到花瓣圆圈中,然后跑回中间圆圈;接着再让另一个组员,去拿回沙包,这样来回循环,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哪个小组就算赢。

相比传统训练方式,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较好地完成训练目标。在案例中,学生通过来回跑进行小组竞赛,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完成了跑步要求的训练量,实现了训练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游戏训练不仅较好地契合了体育训练理念,而且将训练内容游戏化、故事化,让学生通过游戏过程学习了相应的体育知识,完成了训练目标,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协作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融入趣味游戏,促进技能生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泼的氛围、轻松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参与兴趣,而且能改善课堂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游戏学习,在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体育游戏之中,为体育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创造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融入相应游戏、创设活动情境,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欲望,而且还能从中渗透体育知识与技能,一举多得。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拘于教材内容,开拓教学视野,尽可能根据学生实际融入相应的活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氛围,创新教学形式展开教学。

针对“跑步变齐步”“原地踏步变齐步”以及“右后转弯”等体育专业基础知识,若在讲解中过于专业、过于深奥,学生理解必然有难度,兴趣也不高,最终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游戏方式,借助游戏规则规范学生动作,借助游戏活动进行动作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知识讲解,而且能通过肢体语言、动作记忆等方式,帮助他们记住动作。这种游戏策略,远比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

三、融入趣味游戏,激发规则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最终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采用游戏策略,不仅能将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融入游戏之中,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缓解他们学习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融入体育游戏、打造生本课堂,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学生遵守相应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得到同步发展。

50米快速跑是小学体育水平测试的主要项目之一。但是单纯的50米快速跑训练,极为枯燥乏味。怎样让这项训练变得趣味横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学生实际融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掌握50米快速跑的技能,并且从中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比如,可介绍“踩尾巴”游戏,先让学生通过圆形慢跑策略,进行热身,再引入“踩尾巴”游戏,突出生本地位,增加课堂趣味。也可以进行“跳绳”游戏,鼓励学生自创花样跳绳,让学生根据掌声节奏进行跳绳,这种方式,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传统体育教学中,不少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根源,还在于没能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游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实际,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内在的参与动力,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融入民间游戏,培养乐观心态

民间传统游戏,不仅富有趣味,能够较好地辅助体育训练,而且能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入民间游戏,让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教学中,借助民间游戏,通过群体性活动,可以更好地弥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此外,针对民间游戏的选择,教师还须注意该游戏与实际训练的吻合性。

针对跳绳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增添“跳大绳”民间游戏;针对跳远训练,可以穿插“跳竹竿”民间游戏;针对跑步训练,可以融入“丢手绢”民间游戏;等等。民间游戏花样繁多,不同的训练内容,可以穿插不同的民间游戏。如果长时间运用单一的民间游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欲望。只有保持民间游戏多样化,才能让课堂始终保持新鲜感,才能让学生的兴趣得以维持下去,继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与体育专业训练最大的不同,小学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达到锻炼身心、缓解学习压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间游戏,与体育训练相互促进,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添课堂教学情趣,而且能让游戏更加多元,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另外,像“抬轿”“碟养碟”等游戏,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较好地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其他形式,围绕乡土文化,植入民间游戏,开拓地方课程活动。

总之,针对当下小学体育活动,教师要尽可能站在学科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相应游戏,并尽可能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出发,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专业训练的倾向,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融入游戏,并在最大范围挖掘游戏价值的基础上,让课堂充满趣味,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环溪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