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植根生活
作者: 苏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且非常贴近生活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将学科学习与具体生活连接起来,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植根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基于生活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一、开展调查,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更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开展调查,在调查中走进生活,提升学科认知。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的教学为例。课本上有这样的题目:就燃煤电厂排放废气的环境问题,查阅资料,说说废气排放带来的危害。学生在完成这样的题目时,教师可将课本的问题变得更生活化一些,让学生先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因为班上的学生所住的地方是远离电厂的,他们对电厂的具体情况了解得也不多。因此,教师将题目改成调查附近居民将垃圾倾倒到河流的危害。从这样的教学内容入手,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主题,也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具体行为上的改变。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小区作了很多宣传,还是有不少居民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当学生认识到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不仅会影响河道的美观,污染河水,还会导致鱼虾的死亡,甚至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的危害时,学生就会警诫自己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公民。
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探究热情也更高。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迁移所学的认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找寻与学生生活的融通点,以拉近他们与教材的距离。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生活
为了将学生的思维推向纵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形象、直观的情境从分析问题的表象中逐步找到问题的内核。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上下班时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场景。教师问学生:“能不能猜出图上呈现的是哪个地方的交通状况?”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这是他们熟悉的附近街上的一段繁忙的场景。教师再问学生:“这么繁忙的路上,为什么依然井然有序?”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是因为有警察叔叔的正确指挥,还因为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了公共秩序。”基于生活化的视频,学生懂得了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学生表达的观点就是本课的主题。教师没有将这样的观点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直观的景象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接着,教师呈现出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的画面,当他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时很是惊讶,没想到自己学习的情形会被记录下来。当他们看到视频中叽叽喳喳说话的场景,都有点不好意思。教师问学生:“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影响?”教师这样问是让他们基于生活思考公共秩序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再问:“如果让大家制定一个在图书馆都要遵守的公共秩序,你们会有什么提议?”学生陷入思考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维护图书馆的秩序,进而能做到以身作则,端正自身行为。
借助生活化场景,教师将学生引入课本所要学习的内容,推动学生对相关话题的深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推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性思考。
三、参与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
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体验,能从更多维度将学到的知识转为道德与法治素养。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知人民越来越富裕、国家越来越强大,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要让一个国家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按照学生的居住情况,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以便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调查近10年来居民生活变化的状况。同时,教师要将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细化,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也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一个小组是这样分工的。这个小组有五个人,一个人负责了解近10年来附近居民交通工具的变化,一个人负责了解居民近10年来工资待遇的变化,一个人负责了解居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一个人负责了解居民饮食情况的变化,一个人负责了解居民夜生活的变化。一个小组的学生可以一起行动,只是他们关注的具体项目不同而已。最后,他们将所有的项目汇总,就能清晰地看到居民各方面的变化。一学生就居民交通工具的变化作了如下记录:10年前,这个小区里100户人家只有不到10辆汽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汽车。在这10年中更换过新车的家庭近一半,拥有2辆汽车的家庭也已经超过30户。通过这样的具体实践,学生与生活融为一体,他们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也更加全面与深刻。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要让他们走出教室,开阔视野。只有参加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融合。在这样的融合中,教师深挖了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对生活更全面的认知。
四、设置作业,让学生创造生活
教师设置生活化的作业,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课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面对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更容易主动地参与其中,也更容易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基于生活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本质上也是创造生活。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回家之后组织一次家庭演练,情境是自己所居住的小区高楼里,突然收到地震预警的信息,自己该如何组织家里的人紧急避险,同时要将整个过程真实地描述下来。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与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能巩固学生学到的内容,同时又能拓展他们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作业不再只是在纸上写写就能完成,学生需要真正地投入到生活中,要基于生活进行思考实践。一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我先让自己的爷爷奶奶躲到坚固的家具下面,然后再将家里的电路切断,带着家人有序地从楼梯逃生,同时还告诉他们不能乘坐电梯。可以看出来,这样的作业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植根生活,一方面是为了对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所教、所学与日常的点滴结合起来,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生活,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对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状况,直观的、形象的生活化情境更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活动,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教学活动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所阐述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