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应用与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探析

作者: 王雯

根据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内容编排,可以发现其编排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作为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关键,不容忽视。阅读是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发展写作思维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加入适量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外的文章,了解写作需要的不同写作方法与思路。此外,教师也可根据作文涉及的具体内容引入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在作文学习中“有方法可用”,提升作文能力。

一、依托作文内容,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既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前准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情况,根据所讲解的作文主题,为学生定向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鼓励学生阅读,扩充其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学生在正式参与写作活动前就会对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有一定的认知,从而为课堂作文学习活动奠定知识基础。

以《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学为例。本节课是一节有关观察日记的写作课,学生需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嗅闻、触摸等方式,了解植物的相关特征和习性,并且以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植物的认识呈现出来。考虑到观察所需要的时间,教师要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需要阅读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利用前三天阅读书籍,后四天每日观察自己选中的“植物朋友”,之后在课堂上能用顺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植物朋友”的认知,并与同伴交流自己写观察日记的思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认知与语文能力水平,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百种尾巴一千张叶子》《植物名字故事》两本书。第一本主要介绍四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作者如何从精妙的角度讲述植物的知识,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第二本主要讲述了植物的名字中隐含的各种趣味知识。这两本书均是从植物观察的角度入手,为学生开启了全新的植物世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对应的书籍及阅读部分,根据书中了解到的植物知识选定自己喜欢的“植物朋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外书籍,可以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本次写作主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之后观察植物、撰写观察日记时有资料可用、有事情可写,提升学生观察日记的写作能力。

二、拓展写作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提出学生的写作方向,根据写作方向引入相似主题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文章与课外文章进行对比,深入了解自己的写作特点,了解自己所写的文章与其他文章之间的差距,通过具体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方法、词汇积累、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从而拓展写作思路,尝试按照更多不同的思路进行写作。

还以《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学为例。在准备了一周的课外书籍阅读、植物观察之后,学生已经具有相对丰富的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且在脑海中反复模拟如何写出自己的观察日记。完成观察日记后,教师同时引入课外作文指导书籍中的“观察日记”,如下。

某学生的观察日记:

我的朋友是“鸡冠花”,我对它进行了一周的观察,因此每天最开心的事情便是看到可爱的鸡冠花发生变化。在我的精心照料下,“我的朋友”茁壮地成长起来了,今天我试着用尺子量了一下,仅仅三天它就长高了5厘米,妈妈也夸奖我会照顾它,以后肯定是一个养花的小行家。

观察日记范文:

今天,我认识了许多新植物,还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比如以前我认为世界上带刺的只有仙人掌,它们应该长得都一样,但是我今天发现了竟然还有仙人球,而且它们还会开花,它们长得奇奇怪怪,但是非常惹人喜爱。

今天认识的第二种神奇的植物叫作害羞草,只要人们用手指去触碰它们的叶子,它们的叶子就会自动的缩起来,给人一种非常害羞的感觉,因此得名害羞草。在我的努力寻找下,在邻居阿姨那里发现了它们的存在。

……

教师对学生提出分析对比要求:“对比你的观察日记与对方的观察日记,你认为有什么区别?是角度还是对观察对象的描写方式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对比自己的观察日记与课外范文,可以发现课外范文独特的观察思维。

通过相互比较,学生罗列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学习了课外阅读文章中的叙述思路,从而通过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学习,发散思维,拓展写作思路,实现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创作兴趣,增加阅读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会出现“没有兴趣”“不积极参与交流”“缺乏写作创意”等情况,这是由于学生面对作文学习,自己的知识储备欠缺导致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作文主题,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引入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以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资料作为课堂作文教学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课外材料时对有关主题产生交流与表达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交流兴趣转变为书面表达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欲望,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果。

以《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作文教学为例。本次作文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基础上提出的作文主题。在本次作文教学相关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陆续学习了这两篇课文,掌握了相应的观察方式、表达方式,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观察与表达方式。之后,学习《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文章,为使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事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观察对象,激发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创作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引入《草房子》《童年河》《苦儿流浪记》等课外文章,利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文章的经典片段。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被文章中的内容所吸引,陆续想到自己的童年,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你们的童年也如这些文章内容一样吗?你们童年生活中有蒲公英吗?有乡村环境吗?有草房子吗?请大家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及目前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场景,尝试利用之前学习的观察与描写方法将你印象中的场景写出来,让我们通过文字进入你的世界。”

阅读课外书籍,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人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阅读后,教师可以将课堂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创作,并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创作想法与思路,阅读对方的创作成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沉浸于作文学习中。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习他人采用何种方式表达事物、表达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与能力,丰富其作文储备与写作方法,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交流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总之,要想将课外阅读充分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达到强化作文教学成效的目的,就要把握作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内部关联,立足作文指明课外阅读方向,借助课外阅读有效推进作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方向明确的状态下完成作文学习,提升作文写作水平。同时,在今后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材内容,结合作文学习主题,合理引入课外阅读资料,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章与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与写作积极性,拓展写作思维,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