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作者: 程念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积累阅读经验,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语文教师通过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渠道,又契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能。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阅读指导重任,积极运用群文阅读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阅读教学改革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文阅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文本结构形式,增强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结构形式有“总分总、并列、对照、递进”四种,结合学情汇总同种类文本帮助学生了解同类结构文本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根据同种结构形式的课文文本,设计群文阅读议题,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充分发挥群文阅读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动画视频“天与地”“精卫鸟”“女娲娘娘”抛出问题,“盘古劈开天地后有什么变化?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随后引出课文《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教师鼓励学生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寻找答案。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好批注,划出能够衔接文本的语句、词语,思考文本结构有何不同,依据相关阅读议题展开教学,降低学生对群文阅读的畏难情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使之能够自主分析文本结构形式,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课文的组句方式,摘抄体现盘古勇敢无畏精神、精卫鸟坚持不懈精神、普罗米修斯斗争精神及女娲奉献精神的词句。最后,教师通过教材插图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群文阅读氛围,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解读文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写作手法及文章结构全面地品味神话故事,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爱上阅读。
二、把握中心思想观点,提升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会产生一定的直觉思维,随着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当立足课文的中心思想观点,从“是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使学生不拘泥于原有思维定式,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牛和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将《牛和鹅》与本单元中另两篇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相组合,展现生动的趣味故事图画,让学生对群文阅读产生兴趣,并自主思考图画中蕴含的道理,尝试通过阅读来验证自我想法。然后,教师展示牛、鹅、老虎等不同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动物,描述牛、鹅、老虎的特点,鼓励学生带着对相关动物的直觉印象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两篇课文后,改变对动物习性的看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中心思想观点的角度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使学生明白《牛和鹅》中细节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得到的结果不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抓住表演活动描述事件,作者扮演“老虎”窝囊的原因是心理素质不够强。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陀螺》,运用前两篇课文的阅读方法,品读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最后,教师结合牛、鹅的特点和大老虎“窝囊”的原因,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玩具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使之理解《陀螺》一文的中心思想观点是对童年的眷恋,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丰富阅读情感体验。
三、品鉴不同形象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聚焦不同的形象与意境,设计能够展现鲜明形象、美好意境的群文阅读议题,开启学生美的心灵,使之树立自觉的审美意识,并从群文阅读中获得美的熏陶,实现对美的鉴赏。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将《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课文融入本课教学中,开展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从文章中提炼周恩来、梅兰芳等人物形象,指导学生了解革命的“红色摇篮”——延安,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篇课文,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继承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的意义,为学生的群文阅读指明方向,使之能够带着问题品味周恩来、梅兰芳等人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革命先驱、爱国志士的崇高爱国情怀,在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针对学生不了解的社会背景信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少年周恩来、梅兰芳艺术成就、延安历史”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梅兰芳蓄须的决绝,领会延安精神并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读书志向,畅谈自己对梅兰芳蓄须行为的看法,围绕“歌颂革命”主题作诗。由此,升华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同时,明白努力读书是振兴中华的第一步,梅兰芳是伟大的艺术家和爱国志士,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厚植传统文化认同,强化传承意识
纵观古今、放眼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凭借着其独特魅力,散发出夺目光彩和璀璨星辉。厚植传统文化认同,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能够强化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应利用群文阅读材料的横向比较,带领学生感受不同文本包含的相似的传统文化情感,赏析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使之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将《西门豹治邺》与故事二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文本进行组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注释,初步翻译古文。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对古代生活和对过去的同龄人的好奇,分析“不取道旁李的原因、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扁鹊治病顺序、纪昌为何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传统文化特点,生成“古今差异”议题,让学生带着对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故事的好奇,进行群文阅读,在开阔文化视野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缩短实际生活与古文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自行截取故事情节进行编演,以熟读课文为基础,按照古文描写的内容进行表演,可以适当展开合理想象,为课文中没有过多描写语言的人物(官绅、蔡桓侯、飞卫)增加语言,结合课文语境与不同的人物身份进行表演,展现出合适的语气和语调,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了解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明白西门豹是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懂得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知道学习任何本领都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最后,教师要从人物对话的角度解读古代故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群文阅读体会深入分析课文,形成对古文的正确记忆,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承意识。
群文阅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群文阅读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拓展教学内容,更应该对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反思和创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其阅读效率,使之认识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