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 杨彬菊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主要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堂当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学生是课堂主体。在自主学习课堂当中,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开展,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互动,更可以在自主学习中进行深入探索,在深刻体验中获得真才实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换,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也可以完全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且要在课堂上和学生积极互动。学生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数学素养与能力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图形,如三角形、扇形、圆形等物体,并在纸上画出来,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三角形物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很难独立进行思考,并且自控力也比较差无法自主学习,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可能会影响到课堂纪律,所以对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是很重视。
2.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课堂当中很难准确说出自己的难点,与教师也缺乏有效沟通,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影响了教学效率。
3.课堂趣味性比较差。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仍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定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不同层次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存在的问题。(1)低层次的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意识,只是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积极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预习时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当中的文字浏览一遍,既没有理解教材中的概念,也没有对公式进行推理,所以预习环节没有任何效果。此外,对于教材中一些难懂的公式也没有进行标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哪里不懂。预习之后也没有和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2)中等层次的学生。中等层次的学生是时而预习时而不预习。预习内容也比较单一,只是对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公式和概念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没有查阅任何和教材相关的资料,也没有把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预习内容比较单调,使得预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此外,部分学生的预习形式也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预习完之后也没有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3)高层次的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认为教材中的公式和概念对自己来说难度比较低。虽然可以牢记书中的概念与公式,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般都是看完教材之后直接去看辅助工具书,但是工具书中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很难自己把握。由此可见,这部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划分能力也比较弱。
2.学生在自主复习时的常见问题。(1)在复习过程中不愿意看教材,不愿意花时间去推公式,更喜欢去解决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对公式和概念的理解比较差。(2)只看笔记。很多学生在自主复习当中只看笔记,没有对教师的推导过程进行演练。(3)没有及时对教师所讲的题型进行总结。很多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只是听过之后就不了了之,并没有把教师所讲的方法进行总结,也没有自己去寻找相似类型的题目进行对比。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对在课上听懂了的题目没有在课下自己进行推算,对不懂的题目也没有自己研究。(4)不看笔记不看书,直接做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后没有任何的复习习惯,只是单纯地赶作业,也有的学生在写完作业之后才去看笔记。(5)在复习当中过度依赖参考书。参考书中有很多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上都没有讲过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都是直接翻阅参考书找答案。(6)在课后没有及时总结和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电影等新型的教学工具,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形象客观地展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需要在这个原则上进行。与此同时,真实性的情境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在交流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
2.诱思导学,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所谓诱思导学,就是在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逻辑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圆》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与半径、直径以及圆的周长。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的思维主要集中在圆的周长计算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周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分析、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评价分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完整与教学效果有着内在的关联。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评价体系中,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完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整合。在总结时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比如,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一课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加法的交换律与加法的结合律。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50+60+70=?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将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教师可以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理解加法运算的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出一道题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所开展的教学任务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递,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切体验,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寺咀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