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得法 立德树人
作者: 朱建美“立德树人”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观念,也因此成为教师神圣的使命。随着课堂教学改革而生的“立学课堂”,以“学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提倡数学教师要抓住数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科育德、育人的意识与水平,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教育成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核心素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立德树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立学课堂”正是以“立德树人”思想为目标的“立人、立身、立根”之学。立人先立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教师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先进理念,完善自我,提升个人教育素养,提高学科育德育人的意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才能让教育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润智、润心,唤醒每一个灵魂的萌动,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让课堂成为播种希望的田园,让梦想的种子在这里生根,让稚嫩的树苗在这里拔节。
二、拓宽德育途径,强化立德树人效果
“立学课堂”通过思想价值引领,在“教学做合一”中强化“立德树人”效果。
1.创设情境,渗透育德育人思想。情境教育自身即蕴含着“学科德育”的强大功能,它始终不渝地追求着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教材上许多例题的情境都关乎德育,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将德育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并创设情境。
2.依托史料,丰厚数学文化底蕴。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版块涉及数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德育之效”。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对照课堂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介绍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有关椭圆面的研究,并将思想延伸至生活中简便画椭圆的方法,让学生感叹思想的魅力及浓厚的文化素养,以此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善于思考、探索真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真正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注重开发,优化立德树人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思想告诉我们:有生命力的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生活。要让学生的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刻,真正内化并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让学生在更广的数学视野中去寻找更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做事中学会做事,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让学习有历经百转千回的豁然开朗之感,进而将社会经验不断归纳、改组,从而找到简洁又准确的思考方法,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育德、育人目的。目前已开发的社会实践体验课程,如社团活动、主题单元活动、野外活动等多种德育方式,都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导向,以丰富的内容、立体的文化为学生搭建“积极参与、快乐成长”的真实情境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此外,同伴的榜样力量更是不可小视。每节课开始5分钟的“学子秀”:魔方PK、数学励志故事、神奇的实验等,学生亲历的实践,生生互动的样态,正如明朝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子秀”激发了同伴的成长热情,坚定了他们的奋斗目标,诠释了“立学课堂”中“立人、立身、立根”的思想内涵。
三、改变学习方式,无痕融入德育思想
“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意思是: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立学课堂”的“立身”之学恰好回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1.课前预学——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学课堂”提倡学生自觉先学。教师只有在课前对学情有精准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帮助学生搭建新知和旧知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例题的编排,回避了“两条线段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条”的实物操作,只是在实物操作后过渡到表象操作,在更高层次上探究“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教学难点。所以,教学中为了避免“因此特殊情况”牵制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一旦实物操作误差遇到“围成的假象”给学生留下错误的第一表象,教师贴合学习内容,整合教材,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预学单,让学生课前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效课堂做好积极的铺垫与准备。
预学单旨在让学生在“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和“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无法画三角形”的对比练习中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初步的感悟,利于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点共线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短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不能围成三角形”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预学习惯让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新知,更能感悟凡事只有未雨绸缪的“事前”智慧,能居安思危,不打无准备之仗,才是真正的智者。
2.合作学习——责任担当成为习惯。“立学课堂”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教师的教育观念由“教”转向“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引领,为学生搭建内涵丰富的教学环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中,在探究学生预学单上所提的问题“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吗?”时,教师让学生开展充分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思辨、自我反思。不仅让学生收获了显性的数学知识,感受了三角形边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高度概括性、通用性,理解了简便判定法“两条较短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能围成三角形”的实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要为自己和组员的学习负责,感受个人和组员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学会与人交流,及时归纳反思,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只有在合作成功的前提下,全体组员才会有精彩的交流展示:规范的语言、严谨的思维、整齐的板书、回答同学质疑时的从容淡定、形神兼备的为人师表形象,等等。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以看到,充分渗透合作分工、与人交流、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理念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思想多元化——品质、能力得以升华。发展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策略、能力、观念来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的能力的基础。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紧扣教学目标和坚持问题引领,一系列充满悬念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攀爬中,体验别有洞天之感。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数学课俨然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课。
首先,辩证思想让知识内涵丰富。数学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性质及定理的关系,就要有一定的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为基础。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数学中“性质”与“定理”的关系,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让学生不经意间感悟“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和“围成三角形的简便判定方法”的相通关系,让学生感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不盲从跟风的道德品质。
其次,质疑精神让创新真实发生。陶行知先生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伏尔泰说过:“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如何回答,而是看他如何提问。”这充分说明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问题元素,开展提问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丰富提问的经验。如,学生课前预学单上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思维在碰撞中升华,课终提出将要探究的问题。质疑精神贯穿整节课,每个质疑环节的“悬念”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为质疑,评课教师、听课学生始终在思维的攀升中互动,师生共同演绎创造性,呈现了“数学魅力”的精彩片段,实现了“学科育人”的教学价值。
最后,总结反思让素养持续生长。学习者需要不断地分析、综合,不断地行动、反思。本课教学让学生不仅知道“演绎推理”,还知道正向验证法即举例法,反证法也是科学证明方法之一。虽然只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选择,却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深度思维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学中正是通过这样的数学思想渗透,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变化中抓不变,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层层进阶,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师生齐心协力,展现出你讲我听、我讲你听、和谐共生、彼此成全、互助成长的包括知识、思维、能力、评价等方面的精彩课堂。
四、构建知识框架,让所学内容生根
“立学课堂”提倡教学设计科学、内容丰富,易于学生自主建构,力求教学和育人都深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隶属“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是促进学生掌握三边关系。但如果将教学目标仅限于此,就缺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空间观念的任务也不能落到实处。
教师突破教材安排,由问题引领,设计“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接推理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避免了操作小棒“两条短线段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条”时可能带来的误差和误解。直接推理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是学生的初步感知,之后设计分别用4条线段、3条线段、2条线段、1条线段围三角形的活动任务。这不只是活动形式与层次上的变化,更是思维层面的提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领悟、优化、灵活运用“三边关系”,每次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目标始终指向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本质。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了有梯度的逐步抽象,更科学更理性,同时也能强化思维方法和知识间的关联,有利于培养结构化的思维,真正实现“立学”之本,将“学习者学会学习”置于课堂中心地位。
此外,在练习的设计中也体现了一题多用的功能,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想象三条边所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两条线段无法围成三角形”的课堂真实反馈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度学习得以展开。这个环节能训练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渗透极限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懂得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了知识建构,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变化着的事物或问题。
教学得法,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旅程,在“学为中心,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立学课堂”中实现立人、立身、立根之学,是教师终身修炼、追求的“学科育人”的高水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