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李保平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当关注班级的全体学生,并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情与个性差异,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运用创新思维灵活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
2.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有机融合的课程,学生只有学会数学、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理工类课程的知识。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小学是学生扎实自身基础、形成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学好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更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数学问题。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本身年龄因素的限制,其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独立完成数学学习,这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影响。再加上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思想影响,没有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导致学生在遇到数学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这种极强的依赖心理,会阻碍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形成。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校大都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是课程成绩,作为评判学校教学、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到了知识剖析方面,整个数学教学课堂被教师所“把控”,学生即使想要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和机会,只能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难以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师在注重启蒙教育的同时,还应将教学重点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数学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经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提升。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活动,实施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与在生活中有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引导为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教学“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时,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并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目,这种教学方式看似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实际上影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之前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中遇到的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向教师询问。在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过程中,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并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保证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流畅度。
2.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在整个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容学生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压力下不敢主动提出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了满足班级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针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算式,如31+42-13、81÷9+3等,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罗列出一些相对复杂的算式,如56÷(18-9)×6等,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构建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不仅是一门主要教学课程,还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课程改革原则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构建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构建课堂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提前对课程知识进行剖析,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年月日”与“时分秒”课程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其中存在的联系并展开思考,确定具体的换算公式,以充分掌握“时间”概念。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计算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并以此类推,进而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并形成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情境构建,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在学习进程中得到强化。
4.组织探究性数学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需要通过学生数学实践探究活动加以验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要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同时,优化课堂反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当延伸到课外,进而实现课堂内外教学的有效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展开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借助数学学习工具,掌握数学知识的特征,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
通过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得知,40分钟的课堂教学所能够呈现出的学习资源是很有限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发挥校园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强化学生课程学习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的重要素养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已经不局限于知识教学,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则是其中的重点所在,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元川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