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素对比,多样性欣赏
作者: 冷梅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知识多元素的对比和对音乐艺术的多样性欣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培养锻炼学生基本艺术能力的过程中增进音乐欣赏课的个性化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用情地感悟和发掘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一、创新教学设计,在多元素对比中“以美育人”
卡鲁索提出,优美的声音是在头脑中建立“音”的观念。为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对“音”的观念的建构需要教师在文本知识的学习中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音”的观念入手,立足文本,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探究和发掘音乐欣赏课中涵盖的多元素艺术成分,并让学生在捕捉这些多元素艺术中感受其中的音乐美、音符美、音调美,在美的感受和熏陶中实现“以美育人”。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一单元《我的朋友Do Re Mi》一课时,教师首先在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本单元侧重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其中涵盖对三拍子韵律的学习以及对钢琴、多媒体和打击乐器的使用。然后,教师从定位教学内容的重点开始,科学创新教学设计,强化对其中“音”的观念的深入学习和体会,将音乐欣赏课的定位落脚于对“音”的学习,包括音调、音符、音高、音准等多方面艺术元素,通过集中学习和多样化欣赏的探究与对比,让学生在钢琴、多媒体和打击乐器的运用中,从不同的听觉感受中体会“音”的高低变化,感受其中不同音色的艺术魅力。最后,教师通过三拍子韵律的跟进式练习,让学生在欣赏单元音乐艺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性的感知和体验,将对“音”的艺术学习化为美的聆听、美的感受和美的运用,在“以美育人”中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捕捉美好、感知美好、沉淀美好,进而在自主学习和活动中创造美好。
二、推进教学互动,在多样性欣赏中“以美育美”
罗杰·诺斯指出,音乐的两个目的:一是让人的感官在纯净之和声中得到愉悦,二是让人在感动中激发热情。为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互动,充分挖掘其中的多元素艺术,引领学生在多元素对比中感受音乐作品深厚的艺术功底,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纯净之和声的愉悦体验,同时也在聆听、演奏和说唱中获得多样性的欣赏体验,在美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怀、美的素养以及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二单元《快乐恰恰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文本初步欣赏《木瓜恰恰恰》的视频,感受打击乐器表演下的歌曲伴奏,通过多种方式欣赏感受歌曲的欢快,体会其中表达的喜悦情感。然后,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边欣赏边用打击乐器进行练习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艺术作品中节奏的高低、轻重、快慢等方面的变化,感悟这个作品中声音的轻快和热情。最后,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将对节奏的欣赏和声音的感悟进行适当的迁移,如进一步欣赏《卖汤圆》和《卖报歌》等音乐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其中不同的音乐艺术魅力,联想并感悟生活中“卖东西”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并在欣赏中尝试将自己熟悉的某个物品以音乐中的节奏进行说唱练习,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和学习兴趣,同时引领学生在对生活中音乐艺术的感动中激发创作热情,让欣赏沉淀为学生的艺术素养,让生成升华为学生的艺术创造,让美育积淀为学生的艺术底蕴。
三、丰富教学内容,在多元化学习中“以美育心”
卢梭提出,音乐家的艺术是将心灵置于艺术创造的情绪中,而不是直接描绘形象。为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悟音乐的无穷魅力,并通过音乐魅力的影响将学生的心灵融入音乐艺术创造的无限情绪中,让学生在自主的感知和体验中欣赏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实现“以美育心”。
例如,在教学《希腊舞曲》一课时,教师首先定位教学目标是在多元化学习中让学生将心灵置于艺术创造情绪的感悟中。然后,教师立足文本学习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希腊舞曲的特点、感受其节拍和表达的情绪,把握其中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进一步感受其中的声势,深入感悟多乐器融合下舞曲的别样艺术魅力。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充分挖掘其中乐器的表达效果,将希腊乐器利拉、阿夫洛斯、风袋管的音乐演奏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专项展示,同时展示近代常用的布朱克、曼多林、小提琴、单簧管、吉他等乐器,让学生在希腊舞曲的欣赏中进一步捕捉所用乐器的声音魅力,实现对乐曲、乐器的多元化学习,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节奏、节拍和多乐器整合下的音乐的无穷艺术魅力,让学生在心灵的感受中获得美的体验,感悟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感受其中呈现出的生活的无限美好,塑造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美好心灵。
四、整合教学目标,在多层次教学中“以美育德”
海顿提出,艺术的真正意义是给人鼓舞和力量,让人感到幸福。为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整合要充分融入知识学习、能力锻炼、艺术培养,同时也要融入情感的熏陶,要在增进音乐欣赏课的艺术魅力基础上,通过多层次教学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获得美的感悟、美的学习和美的熏陶,启发学生在美好事物的感知中衍生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的美好情感,建构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实现“以美育德”。
例如,在教学温州民歌《对鸟》时,教师先从本单元的教学基点上定位温州乡土音乐的地域风格的学习和体会,结合作品强化山歌风格特点的欣赏,尤其是运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欢乐和情感的愉悦的艺术表达技巧,初步完成对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然后,在具体的欣赏学习过程中,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去深入体会作品中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和富有弹性的演唱声音,体会整个艺术作品中凸显的音乐形象,及时把握弱起拍节奏的方法,体会各种乐器的演奏和节奏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听觉盛宴。最后,教师将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延伸到情感的捕捉、体会、把握和升华中,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表演实现对艺术作品情感的表达,在声音、节奏、音调、音色和情感的融入中该如何体现、如何创新,整个的过程将对艺术的欣赏升华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演唱方法更赋予了整个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浓郁的乡音乡情把学生带入轻松自然、韵味无限的艺术生活中。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对歌曲表现过程中方言演唱手法和普通话演唱手法的对比呈现,让学生获得对音乐艺术表达的不同感悟,也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方言演唱手法的运用使歌曲富有了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整个作品更加亲切、自然。
总之,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多样性欣赏中体会音乐作品在不同方式呈现下的不同表达效果,尤其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在欣赏学习中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感悟艺术、思考艺术,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的学习中实现个性化感知、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化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