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材’施教”新探索
作者: 杨小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追求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实践目标。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备课模板的引领,教师将经历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整合,对作品的教学价值进行研究思考、梳理归类,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以生动多样、针对性强的课堂音乐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重新定义“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有两层含义,一指教材,二指学生。就教材而言,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学生必须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也就是说,音响才是课堂真正的教材。研究作品音响,首先要从听觉入手,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找到音乐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挖掘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之后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明确音乐创作的最核心手法。最后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把适合学生学习感受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就“生材”而言,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进行客观分析,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困难,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的音乐活动,最终达成目标。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基础,以学为主,以学定教。
二、音乐教师“因‘材’施教”备课模板设计
为了做好“因‘材’施教”,教师探索推出备课模板,旨在科学理性地关注学生、关注音响。
1.教师关注点的转变。备课模板引导教师关注两项分析——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关注教学评一体化活动设计,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教材分析上,教师从大概念出发,根据核心概念点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倡导采用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同时,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14个学习内容、10项任务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进行教材分析,结合实际学情,进行素材整合,明确单元主题,突出核心素养目标。从大单元整体思考出发,下设课时子任务设计,明确每个课时的具体任务及教学目标,找准教学重点难点,理性分析作品,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而达成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的落实直接影响到单元目标的达成。因此,有效的课时设计是落实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石。在教学活动完成的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从不同维度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其中作业设计与评价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尽可能地凸显学科特点,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最终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备课。
2.教学价值点的深入梳理。当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及自身角色转换有全新定位之后,开始解决新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师在通读教材、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反复聆听,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寻找音乐教学的价值点。从教材出发,在备课模板中设计了“核心知识结构图”栏目,分三层进行思考:第一层是曲式结构分析,细化到乐段、乐句、小节;第二层是各段落的主要音乐情绪情感,这一层是学生直接进入音乐感知领域的切入点,描述的准确性全面性很重要;第三层是造成这一情绪的主要音乐要素呈现。
例如,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段体结构,情绪坚定、激昂,具有进行曲式的风格特点。是哪些音乐要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审美感知呢?首先,节奏上运用了弱起、三连音、附点等特色节奏,旋律上运用了四度上行跳进的号角式音调及大量的上行模进,力度上运用了重音及渐强记号,演奏形式上运用了管弦乐,这些本体特征共同塑造了音乐形象。接下来要分析这些音乐要素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该年龄段有能力学习的?按照价值点如何排序,就音乐要素的学习价值梳理排序问题,在“知识结构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价值梳理卡”,有效地引导了教师对学段目标的理解落实。
再如,在教学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银屏之声》中四首作品的价值点时,发现每首作品都会有多个学科价值点。通过进一步分析梳理,发现《爱是一首歌》中的演唱形式和风格体裁的学习更重要,《滑雪歌》则是要分清相似乐句、唱准歌曲并能设计演唱形式、合作表演等。除此之外,四首作品都有着共同的思政价值点——“爱”这一大主题,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音乐的喜爱。
知识结构图和价值梳理卡的设计有效解决了教师对音乐本体的理解与关注不够的情况,使教学逐步走上音乐性的道路。
3.真正关注学生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音响素材进行了充分聆听分析、确立了教学价值关键点后,有针对性地分层施教便成为新的任务。
第一,细化学情分析栏目。将学情分析细化为学习起点预测与学习困难预测,这样设计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作出思考,对本课的难点进行预测并思考突破的手段方式,带着有效的思考设计进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时,课前问卷与课前检测都是很好的办法,尤其是新的内容单元出现时很适用。如,关于影视音乐的学习,在课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33%的学生认为音乐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60%的学生知道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这就说明学生对影视音乐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对特别喜欢的电影中的音乐主题作品,能演唱的人数只有不到20%,这说明学生在音乐表现上还需要锻炼,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细致的指导和鼓励。通过课前调查问卷分析,教学重点定在了音乐与剧情的有效关联和音乐主题的有效学习上。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更有针对性,才是适合特定年级班级学习的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制定要具体可测。如,《银屏之声》单元目标制定如下:(1)能听出歌曲《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说说最感动自己的是哪一段。(2)用嘹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3)能视唱《滑雪歌》中的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同时,与同伴一起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听出人声音色及演唱形式、随音乐哼唱主题、划分乐句、视唱一句旋律等都是清晰可测的目标点。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课时目标、环节目标,都是在经过科学细致的作品分析、价值梳理排序及充分预设学情后而制定的,这样的目标使课堂达标具体可测,有力推进了教学评一体化进程。
第三,细化课后反思。反思分为呈现现象、归因分析、改进措施三项。这样的设计将反思具体化、深刻化,从现象到本质,再从归因分析到改进措施,引导教师重视教育原理、重视效果改进。同时建议从成功与不足两方面反思,因为多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美起来,多进行不成功改进反思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探索。
在艺术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前行,潜心研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相信教师将站在更新、更大、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践平台上奋力前行。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双东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