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德育,探索高效育人的有效路径
作者: 胡晨小学生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与体验,继而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关注学生内心是否产生认同感并形成感知,是否养成了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继而生成内心的认同感,为其道德品质内化创造条件。本文结合实际,浅析体验德育课程教学策略,以便发挥“小课堂、大社会”作用,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高效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以兴趣为起点,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品德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要随之而改变。如果教师一味地空洞说教,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针对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内心需求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模拟生活体验、换位思考的方式满足其内心需求,产生参与体验和满足感。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更能得到其内心认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说一千遍,不如体验一遍。相比书本上枯燥的知识,有故事情节和有视频画面的情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认知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参与欲望,为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创造条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内容和时间节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加深活动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不直接讲解课程内容,而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唤醒学生内心对母爱的依恋。接着,出示教材内容“雨中情”以及乐乐妈妈具体一天相关的时间作息表。然后,组织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请学生自己在组内交流爸爸妈妈的故事,或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在充分唤醒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渴望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信,说说心里话。这种形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有故事、有情节,而且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走进他们的内心,还能在激发他们参与兴趣的同时,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二、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体验式学习源于学生的直接感受,源于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来说,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知识,还需要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质,因此更需要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如果没有学生直接参与,而是间接说教,则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结合课堂需要安排相应的活动,以便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各种体验,渗透良好品德。
教学活动有很多,包括现场调查、角色模拟以及故事分享、资料搜集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需求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组合。例如,在《友爱残疾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蒙眼走路,感知盲人生活的不便,尝试用手势交流,体验聋哑人无声世界的痛苦,尝试用一只手穿衣服、写作业,用一只脚走路等,这些活动的实施,远比教师单一讲解、学生阅读教材的体验更为深刻。在活动体验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继而树立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增进对残疾人理解与友爱的情感,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又如,在《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不直接讲解课本知识,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捏熊猫”的小游戏,小组成员分别捏熊猫的一个部分再进行组合。教师事先不明确要求,小组成员将零件组合后,进行作品展示时,能够发现熊猫的各个部位无法匹配,而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正是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沟通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教师再次发放材料,让各小组成员讨论后再次进行组合。作品完成之后,让学生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在体验失败、享受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相比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活动对比的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借助活动体验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认知,为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条件。
三、以内化为目的,促进学生感悟体验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而言,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内化。学生品德内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体验,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唤醒学生情感认知,不断加深其生活体验,最终形成良好品德的内化。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跳出教材看教材,围绕教材中提到的品德要求,深挖本地区、本社区乃至本校的与学生相关的实际生活素材,继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将目光从教材转移到周边生活,以此提升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推促良好品德的转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开发校本教材,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素材,做到与学生生活接轨。
例如,在《人们的职业和劳动》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职业”一词的含义,认识到只有通过职业劳动获取报酬,维持生存,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讨论父母的职业,认识到“劳动”一词,继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尊重各种职业,懂得感恩。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将其拓展到课外,如有可能,还可以与家长进行联系,鼓励有条件的家长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如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做社会志愿者,引导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感知职业特点,在活动中不断丰富认知,提升良好品德。
又如,《同在一片蓝天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机、电视、网络,或者到图书馆查找等方式,搜集各种社会资源和相关故事,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但最好是针对同龄人的故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如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同龄人进行交流,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即便是在同一片蓝天下,也会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各种相同或不同的问题,和平与安定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是人生成长的最大幸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活动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对有困难的人的同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和平的不易,继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形成品德内化。
针对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从当前社会主流道德出发,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同时,教师可通过丰富学生的参与体验、学习体验、感悟体验,让他们能够把课本所学知识与当前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在加深其思想认知的同时,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继而巩固理解相关知识,为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来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