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作者: 顾颖

深度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解决新语境中具体问题的学习过程,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新时期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学科的工具性与实践性功能,教师应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引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发现英语学习的乐趣,发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主动要求学习,最大限度地放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精准的“教”引发学生“深度”的学,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教学过程,收获完整的学习体验,成为教学生成的主力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发展。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化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强调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推动对教学问题的解决与运用,帮助并推进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发生,促进他们深度学习。

一、深化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强调在感知中理解,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英语生活经验,对英语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社会风俗等都不甚了解,因此,很难像语文教学那样,迅速地在话题或文本的作用下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就要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深度解读单元主题,深度挖掘文本内容,以整合的形式,促进情境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在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要做到情境的完整性、连贯性与真实性,能够在文本的基础上,对接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接地气的、有生命气息的情境,提高课堂的亲和指数,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内心的“疑”,特别是在高段的英语教学中,更要引导他们在有依有据的分析过程中,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六年级上册“Unit7 Protect the Earth”的Story time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带来学校倡导的“环境小卫士”的绶带,将少先队活动与单元教学主题整合在一起,焕发学生的阅读与行动活力。随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问题导学的模式,以问题启发学生就“Water”部分的内容展开探究:(1)What do you think of water?(2)What do we use water to do?(3)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water? 通过这部分的导学,引导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生成问题链,合作探究wood、paper、plastic部分的阅读。

二、强调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

新旧知识的脱节,是导致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困难的一大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新旧知识整合的机会,要强调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中找到亲切感、归属感,帮助他们以从容的、自信的心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推进他们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复习导入、词汇延伸、话题互动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在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寻求旧知识的“支援”,从而引发学生广泛的、有意义的学习探究,让深度学习的发生、发展皆有可能。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六年级上册“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的Story time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呈现了城市的两组图片。一组为文明城市检查时的照片,街道整洁、环境优美,一组则是污染严重、又脏又乱的报道图。同时,以“The city is ________ A.beautiful and choose B.messy and dirty”这个选择题引发学生的话题探讨。在这个话题活动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镜头,并以“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就这两组照片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他们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句型“I can see...”表达自己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突出两组照片的对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引导学生聚焦“messy and dirty”这组报道图,就“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这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阅读探究。

三、推动对教学问题的解决与运用

深度学习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问题的提出、解决与运用过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把阅读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重构文本,把文本转化为服务于问题解决的对话、小短文、剧本等,在提取与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文本内容,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此外,在文本重构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配套要求明确的问题链、导学案或学习单等,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或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单,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反向推进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Unit4 Seeing the doctor”的Story time时,教师就采取了文本重构与学习单相互配合的阅读方式。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以话题活动的形式,导入单元主题“Seeing the doctor”,随后,将文本的阅读分为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Su Hai has a headache”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链的导学形式,以“What’s wrong with Su Hai?Why does Su Hai have a...?What should he do?”等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合作阅读。而在第二个环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则采用迁移的形式,借助学习单“Medical Record Card (病历卡)”,要求学生模仿在“Su Hai”环节的阅读过程,开展小组间的合作阅读,争当小医生,完善Mike的病历卡,包括Name、Disease、Cause、Advice等方面。通过这样的文本处理,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推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有参与、有思考、有实践。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鲜活的语境、充满挑战性的问题任务、丰富的语言活动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目的、教学主题开展有益的探究互动,从而在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别于浅层学习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并适当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以及展示过程,而非过分纠结词汇的机械朗读、句型的机械训练、课文的生硬背诵,力求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学习、深入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