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德育体验在生本课堂中熠熠生辉
作者: 于颖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亟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引导,让学生走出青春迷茫。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多立足学生实际,在其内容编排中进行了大量革新,这也迫切需要教师能够及时从“教教材”转变为“教学生”,在遵循生本课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青春期认知规律,紧扣教材关键知识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梳理,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通过内化体验方式,在巩固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德。本文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一课为例,探究德育体验在生本课堂中的有效实践。
一、紧扣生本提炼,细化德育体验目标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要像散文特征一样,“形散神不散”。“形散”指的是它的教学方式,为了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课堂教学目标,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开展什么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教师来说,虽然强调生本课堂,但学习目标却是基础,更是重点。在生本课堂中,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逐步细化落实,既不能随意调整,更不能泛泛而教。针对《青春有格》一课的教学,其学习目标可以提炼如下。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知耻”到“至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班级实际,紧扣学生需要,分析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及情感和态度等,并且通过主动创设情境、积极搭建平台,继而让其内容逐步走进学生内心,推促内化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情感目标较为抽象,但却是具体的,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实现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知耻”创设“辨耻”活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单向讲解模式,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体验、分享体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能力目标,教师要有长期意识,可以结合学期、月度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自控能力的提升。
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合“知耻”与“守法”内容。分析教材可知,该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晰底线和了解规则,正确对待青春期。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名言警句积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不是单纯讲解或者让学生进行机械识记,而是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学生熟悉的案例,并且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青春”并不等于肆意放纵,而是需要坚守底线,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二、围绕生本特点,理清德育体验框架
课堂目标是导向,但究竟怎样落实,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梳理细化教学流程,搭建学生体验框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但从当前实际来看,不少教师在素材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他们搜集了很多素材,结果却由于素材太多、太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最终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设计优化中,教师要找到符合学生需要,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素材即可。结合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在其主题环节中,可以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1.行己有耻:让学生明白青春概念,知道青春底线。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田字格中的“人”与方格中的“人”,让学生感知“人”与“格”之间的关系,初步明白“人”要写得正,还必须要受到“格”的束缚。接着创设相应情境,通过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事情做得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辨别“耻”字的含义,如要避免“耻”,则需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对照反省,剖析自己。
2.止于至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展现青春的魅力与追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问题:“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什么追求?应该坚持什么底线?”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过渡到这一环节,并且引出主题“至善”。在讨论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名言,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验,分享想法,继而通过辨析,明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创造条件。
3.弃耻扬善:帮助学生学会把控青春方向,找到实现自己青春价值的渠道。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少年中国说”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继而达到“扬善”目的。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事先征集的学生家庭生活视频,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行为进行讨论,反思自己如何改正,如何做得更好。通过这些对比反思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并且内化学习目标,助推理解“青春”内涵,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理想。
三、突出生本主体,丰富德育体验内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通过学生来体现。针对统编教材,教师需要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来把握编者意图,结合学生认知需求,挖掘学生生活素材,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强化学生对道德法治的深度理解。这里,教师需要明白的是,体验是学生内化的主要形式,这也是统编版教材与传统教材最大的不同。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优化素材,并且将相关课堂学习知识融入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深化体验,实现理解巩固相应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的目的。在这一课中,主要体验内容有以下几点。
1.概念体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我做一件好事是否是至善?”“止于至善坚持不下去时,该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是什么?”“面对‘青春’,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呈现答案,而是联系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分享,并且通过澄清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丰富德育体验,深化思想认知。
2.对话体验。对话是课堂的主要互动形式。通过对话,教师可以掌握具体学情,及时调整后续教学方向。对学生来说,对话也是进行德育体验的主要方式。在态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尽可能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知识点上,教师要尽可能针对一些模糊的知识点,融入相应的重点难点,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在情感内化上,教师要尽可能放缓脚步,组织学生进行深度讨论,给学生内化时间。
3.文化体验。文化是品德显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通过丰富学生体验,推促文化春风化雨。统编版教材中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并且通过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形式呈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对此加以整合,并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如“青春”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田字格,帮助学生体验课堂学习主题。而“止于至善”这一成语,教师则可以引出“日省其身”“见贤思齐”等名言,帮助学生丰富体验,从而加深理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推促学生进行思想内化,助力优良品德形成。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在强化其内化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内化,继而实现以文育人。同时,教师还需要围绕教材内容,并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并从中获取道德熏陶,继而增强法治理念,提升思辨能力,为成为一名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