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作者: 梁苏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其中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产生的教育影响重大,如何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成为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读写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教师应当关注教学革新,立足学生学情优化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以读促写,改变意识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发展以及教学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看似独立,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受到教师主观意识以及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读写分离等现象,导致实际教学与预期结果出现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实效低下,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为规避这一负面现象,教师应当注重教学革新。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注重教学革新,立足学生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由此保障学生的学习实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读写结合的重要性,避免形式化。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以文章中优美的语句为基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帮助学生从中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借助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优美语句,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描写出来,并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课堂随笔训练。

在以读促写的影响下,学生的课堂地位得以显著提升,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实现了从无物可写到有感而发,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以读带写,加深理解

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实现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的教育目标,再加上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整体的写作手法比较细腻,并且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写作的深化,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片面、单一,对后续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特征进行教学剖析,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童话故事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较高。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受认知思维水平的限制影响,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较为片面,无法实现深度、高效的教育目标,且学生的阅读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读带写理念的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写作结构以及技巧等,掌握具体的写作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深度剖析其中的内涵。如,文章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突出了美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交错的特点。为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续写,既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在以读促写、以读带写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和夯实了学生的写作基础,提升了阅读实效。此外,在文本深度阅读和续写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且写作技巧、阅读素养都能得以高效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三、以仿促写,掌握技巧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理解、记忆以及模仿几个环节进行强化,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掌握能力。小学时期的学生受到自身思维以及生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产生写作困境,如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写作中易出现流水账的现象,写作实效低下。为规避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文本阅读的学习方法,在多篇文本的学习和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表达模式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短句,并且通过仿写以及扩写的方式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实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通过龟裂、皱皱的毛票可以看出母亲的辛劳,并且文章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将母亲的辛劳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凸显出来,给人的阅读体验更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这一文本进行仿写和续写、扩写,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更好的感受和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融入课堂中,并且在续写、扩写以及仿写的支持下,对文本的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通过写作与阅读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读与写的深度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语文教学质量也得以高效提升。

四、以改促写,拓展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实现教育教学全面深化的目标。其中阅读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教学影响重大,素质教育下对学生的阅读量和标准做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阅读数量则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因此课外阅读成为目前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关键举措。鉴于此,在实际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扩展阅读,引导学生不断加强阅读深度和宽度,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深化目标,继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本篇文本相关的故事,如梁衡的《草原八月末(有删改)》《锡林郭勒大草原》《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等,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几篇文本的写作手法、技巧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中的具体差异。在多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中精妙的句子进行分析和积累,夯实了写作基础。同时,在课外阅读的拓展中,教师应当对读写结合的要求进行深度剖析,并结合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掌握和了解相应的知识体验。如课外阅读包括三种类型,其一为根据教材衍生出的课外阅读,其二为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课外阅读,其三为依据学生兴趣推荐读物,借此进行读写深化,保障学生的掌握实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层进行,先根据教材衍生出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学习,在此过程中进行读后感写作练习,强化读写。其次依据大纲进行阅读,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保障学习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再发挥想象力用创作的形式进行故事仿写、缩写以及改写等。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素养以及整个语文教学课堂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和强化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能够规避传统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象,对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教学革新,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需要进行教学优化,保障学生能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由此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