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作者: 陆玉明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中华传统美德无时无刻不熏陶与感染着每个中国人。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心智发育的启蒙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借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向学生积极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是弘扬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孕育国家未来、国家希望的关键手段。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名词解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感恩既可以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同时也可以源于社会自然与国家民族交互作用。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感恩”便更为多元丰富,主要表现在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家国之恩等多个方面。
一、 知恩感恩:细研文本,感知恩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极为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内容。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融合感恩教育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立足小学语文教材,以课本中的内容作为渗透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致研读文本,通过阅读理解感恩的内涵,知晓感恩的意义。
1.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恩
小学语文教材中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普遍都文质兼美。因此,教师在感恩教育中,就可引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在阅读、悦读、乐读中体会恩情。
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作者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形象。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时,便会被老班长的金色品质与高尚精神打动,并在体会老班长于“我”、于年轻战士的浓厚恩情的过程中,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恩情所在。同时,学生可将自己主动带入到“我”的视角,由衷地生成对老班长的感激之情、敬佩之情。因此,为更好地深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理解,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分段诵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三次喝鱼汤的情境。此外,教师可带学生细致品味课文中几次出现的“啊”:“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啊!我不由得呆住了。”“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细致研读、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理解感恩之情无处不在的思想情感内涵。
2.在丰富想象中体验感恩
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强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只有让学生深入想象、积极联想才能够深度感知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因此,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感恩、理解感恩,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文本阅读学习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天性的时空条件,让学生结合文字展开尽情的联想与想象。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所描绘的动人景色,至今还让许多成年人难以忘怀。文章开头先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随后,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物产,这无疑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引导学生阅读此文时,为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自然之恩,生成答谢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师可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文字对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展开想象,以此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岛屿,生成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也积极践行保护自然、守护家园的环保行为,回馈大自然的恩情。
3.在情境扮演中体验感恩
在小学语文感恩教育中,教师结合课文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与文中角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得到源自内心感恩思想的升华。
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灵活运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体会文本内容中的情感。
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搭石”场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搭石”场景,感受作者刘章在文字背后所渗透的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结合课文结尾“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体验背人走格子,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刘章笔下老乡们互帮互助的可贵精神,体会老乡之间的美好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年龄天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角色扮演,还原课文中的场景,设身处地地理解与感知主人公的所感所想,体会融情于景的感恩之情。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基于文中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创编课本剧,并在课堂中展开角色扮演活动,真实还原文中七连六班五个战士在狼牙山英勇歼敌的情境及壮烈牺牲的场面,以此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更好地感知与感受狼牙山五壮士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当地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渗透更多有关英烈的故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祖国的昌盛离不开革命先辈的奋斗,今日的美好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从而由衷地生成感恩之情。在生活中也能够向革命先辈们学习,生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二、 报恩施恩:组织活动,付诸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仅局限于让学生知恩、感恩,而是要让学生在受到感恩教育的感化后,在实际生活中,也能积极传递感恩之情,践行报恩、施恩行为,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得到品行的提升与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时,就不能将教学眼光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是要紧密贴合感恩教育的实际需求设计与组织多样化的报恩施恩活动。
1.可在学生知恩的基础上,进行报恩。在学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有关父母之恩的课文后,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父爱之深沉、母爱之伟大,更好地深化学生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就可结合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我想对您说”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对父母的感谢表达出来。还可以在家庭中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2.可在学生感恩的基础上,学会施恩。在学习《青山不老》《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课文后,学生会认识到报恩、施恩无处不在。《青山不老》中老者毕生致力于绿化工作,回报大自然的馈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处处施恩。在课堂中,教师便可设问:“你们曾在哪里接受过别人的恩情?其中有陌生人的恩情吗?对于这些萍水相逢,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我们该怎么报恩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感恩之情是可以传递的,在生活中也会乐于施恩,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达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恩教育目的。
总之,感恩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旋律,是修学生心身、养学生心性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探寻感恩与学科教学融合之道。为此,笔者提出了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语文感恩教育融合策略,旨在促使学生通过语文感恩教育有所感、有所获、有所为,成长为知恩图报、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