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课改脚步,构建品质语文课堂

作者: 张民娥

品质语文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基础语文知识的讲解,而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培养,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品质语文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并对构建品质语文课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细化教学目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堂目标进行设计,是教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先决条件,也应当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智力的开发情况有明确要求。课程改革的施行,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与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好地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词汇掌握与运用。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能够顺利对词语进行运用并造句。(2)思维发散与提升。促使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同时,能够对思维进行发散与提升,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与感受。(3)艺术鉴赏与创造。指引学生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感知,并实现初步的鉴赏,在这一基础上,能够进行一定的提升创造。(4)情感理解与发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心境,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发散,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花的学校》教学目标的设计合理,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要求,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构建品质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科技手段,丰富语文教学形式

现代科技的不断成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更是加强了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教育改革也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在课堂上借助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内容进行更好的表达,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在更为直观、真实的教学方式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更进一步地对其中的内涵进行了解。目前科技手段在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对这一方式加以积极的应用,以丰富语文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望,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许多学生由于居住在内陆地区,对潮水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也无法全面理解课文中对潮水的描述,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时难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观潮”视频课件,通过画面及声音的渲染,能够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强化学生对潮水的认识。而后回到课文中,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中对潮水的描述,进而领悟更深层次的内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课堂学习压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吸引到《观潮》这节课中,从而实现对《观潮》的高效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将现代科技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彰显语文这一学科的科技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这对构建品质语文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课堂合作,共同探究教学主题

课程改革倡导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这不仅能解决传统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时也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通过课堂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开展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促使其能够真正深入地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一味地灌输知识,而要创造课堂合作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作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以此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充分交换学生的意见,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提升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开展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可先对课文进行领读,对一些基础的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素养之间的差异,按照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接着教师可抛出“文中所描述的蔺相如与廉颇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作者又是怎么对他们进行刻画的呢?”这两个合作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话题,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讨论,充分交流学生各自的看法,最后在小组内产生一个统一的意见,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更好地理解两个人物的特征,并认识到作者对人物的描述方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能够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助于学生交换各自的想法,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掌握语文课堂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四、巧妙创设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以语言文字为主,而语言与文字本身抽象性就比较强,若是在教学活动中仅让学生自行想象,尤其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整体思维能力也比较差,很难理解所谓的情境。对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情境的巧妙创设,让学生通过感官上的直接感受,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真切地进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季之美》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早已经历过许多四季,但是却从未留心对四季的景色进行观察,以至于在学习本课时,学生无法根据生活经验对课文的描述展开充分想象。对此,教师就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四季之美。教师可先播放有关四季的视频,如《四季的由来》《四季歌》等,促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四季印象,然后教师根据课文中的描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炎热、秋天的爽朗、冬天的寒冷,从而更好地感知四季景色的不同。最后,教师再围绕四季,让学生谈谈看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四季进行描述,强化学生对四季的认识,进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由此可知,创设情境对构建品质语文课堂而言,是非常有用的,这种方式能够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进行形象的表达,为学生带来更直接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当中,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总之,品质语文课堂的构建,本质上还是要依赖教师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改善,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善,积极总结经验,在教学策略与手段上进行创新,以真正构建品质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