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作者: 唐克祥

互动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构建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动期间产生思维与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积极探索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互动式课堂,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效果,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日后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一、营造趣味情境,构建互动式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扮演着教学“统治者”的角色,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的学习状态;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效果欠佳,缺少情感沟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并不平等。为此,只有数学教师在互动式课堂构建中明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趣味情境,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为师生创造更多互动交流的教学契机,才能实现互动式课堂的构建,才能推动数学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变革。

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身边熟悉的情境,如以天气温度、海拔高度以及家庭收支等为知识载体,强化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并促进学生从正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负数,使学生体会迁移思想、类推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构建良好的互动式课堂,为师生互动创造机会,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幅有关气温的图片:漠河冬季气温零下42摄氏度(-42℃)、武汉夏季气温零上38摄氏度(38℃),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趣味情境,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并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则信息,有哪些想法与感受呢?”由此,教师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不仅使学生对负数有了直观的了解与认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促进学生对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祖国有更深的情感。

为了实现互动式课堂的构建,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引用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愈发丰富。同时,也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进而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一问一答间,消除了学习防备心理,形成了良好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等数字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开发角色扮演,打造互动式课堂

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定不宜过于简单,也不要太过复杂,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知识与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全面把握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在互动式课堂构建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利用学生喜欢的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将互动贯穿于教学的始末,点燃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展开沟通交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互动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小数乘法计算能力,教师构建互动式课堂,从小数的加法入手引导学生迁移到小数的乘法,向其提出相应问题。同时,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采用学生十分喜欢的角色扮演教学法,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扮演“售货员”“顾客”和“收银员”,同时提前为学生设置情境:超市文具区中铅笔1.5元1支、钢笔3.8元1支、橡皮1.2元1块……超市零食区牛奶2.5元1袋、饼干6.7元1包、酸奶3.5元1袋、可乐3.2元一瓶……请问A同学购买5支铅笔、2支钢笔和1块橡皮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B同学购买2袋牛奶、3袋酸奶和2包饼干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学生“各司其职”,快乐地思考计算。接着,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5×1.5+2×3.8+1.2”“2×2.5+3×3.5+2×6.7”,扮演收银员的学生为了调动大家的参与兴趣,先问其他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如“你能告诉我还可以怎么列式吗?”等。随后,扮演顾客的学生又将教学内容与小数的加法运算联系起来。角色扮演式互动课堂的构建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也考查了学生对小数运算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锻炼与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最终,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并运用激励性语言对角色扮演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也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为了促进生生互动、实现互动式课堂的构建,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身份,带动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使学生更加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同时,这一教学方式也考查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互动效果,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印象,实现了生生互动课堂的构建,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技术应用,实现互动式课堂

构建信息互动课堂,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作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立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育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电子白板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学生提供利用信息互动平台的学习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死板的学习模式,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扮演好教师指导者的角色,以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在信息互动中获得更多收获,实现信息互动。

例如,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这一课时,为了巩固学生刚学的多边形面积计算相关知识,实现信息互动课堂的构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信息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教师为学生精心选择优美的平行四边形草坪图片,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同时,教师利用信息互动学习平台向学生提问:“大家看看这个草坪是什么形状呢?”在学生回答“这是平行四边形草坪”之后,教师接着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坪的底和高是多少呢?面积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出代表上台作答:“这个平行四边形草坪底是80米、高是50米,面积=80×50=4000平方米。”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细心,表扬其记住了带单位,同时也要肯定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掌握,达到了人机互动的学习效果。学生在信息互动学习平台中能够灵活运用多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草坪面积,锻炼了自身的计算能力,克服了数学学习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发挥人机互动的教学优势,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数学素养的发展。通过利用信息互动学习平台,教师运用其优势作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同时,让学生借助信息互动学习平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对数学问题进行创编,增强了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互动式课堂作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枢纽,是师生互动的生动体现,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认知思想,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与教师、与同伴互动的学习机会。互动式课堂的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鼓楼教育集团鼓楼校区)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