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作者: 陆文琪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的学科媒介,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提升创造重要条件。对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有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展开更高效的思考和联想,以此促成学生的思维涌动,使其在收获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思维的逐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也能得到更新,继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一、以生活问题情境,营造思维活跃氛围

数学问题,是依托数学概念的生成而产生的。因此,学生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了解和探索,理清学习思路,生成数学思维,从而对数学概念展开深度理解。基于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理解数学问题、激发数学思维的机会,打造活跃数学思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展开问题讨论。对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思考。一方面,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减轻心理上的学习压力,树立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生活问题情境的构建,可以助力教师营造令学生更具学习动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为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前提条件。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由于小数的概念以及性质知识较为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较为复杂的小数知识,教师可以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教师从比较小数之间大小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个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上次去超市买菜,发现土豆的标价是0.6元/斤,而黄瓜的标价是0.60元/斤。老师对这个标价有些疑问,大家如果看到这两个标价,会有怎样的疑问?”丰富的生活元素,融入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便被充分激发,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运转。有的学生提出:“这两种蔬菜的价钱应该是一样的吧?”面对学生的不确定,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疑虑,使其能够理清接下来的学习思路。在生活问题情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基于此,教师便导入教学内容,在多媒体上分别展示一张十等分和一张百等分的纸,要求学生观察、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同时,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教师也为相关等分进行着色,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很快得出两者相等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能进入状态,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学习灵感。

二、以合作问题探讨,促成思维自主发展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较为基础且相对简单的,教材所展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逐步累积的。因此,学生更应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目的,认清自身的学习问题,收获数学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面对复杂知识时,指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学生之间的想法交流,也能促进数学思维的进一步运转,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与巩固。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观察、实际的操作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的了解。同时,了解知识的过程也是较为复杂的,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并做出有效引导,使学生在高效的合作中,实现数学思维的自主提升与发展。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首先展示教材中的组图,并让学生“动起来”,基于直观的展示,教师再提出相关问题:“大家感觉这些物体的运动有哪些共同特点?”对于这样总结性强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的效率较低,因而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此时,有的小组便表达出“这些物体都是按照直线轨道运动”的想法,基于此,教师便可进一步引出“平移”的知识教学。而在“认识旋转”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那么真正的旋转运动是怎样的呢?大家能否尝试展示这样的运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被调动起来,学习自主性获得提升。基于此,教师便可结合教材中的“试一试”板块,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表盘,拨弄指针,感受旋转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继续提问:“大家是怎么做成这个转盘的?中心为什么需要固定?”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展开了自主思考,并在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自主操作后,逐步明确了旋转知识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总结了平移运动与旋转运动的不同之处。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恰当运用,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更具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更具意义和价值,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以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思维有效运用

数学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积累数学知识和能力,更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重视对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在长期的实际运用练习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运用与锻炼,才能形成迅速又高效的解题思维。同时,也能主动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刻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指导,精心设计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运用,实现数学思维的深度攀升。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中的“确定位置”知识,能够为其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连接。对此,教师基于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为学生设计了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展开思考,并尝试解决,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巩固,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运用。如,在学习完“数对”知识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室平面图,在每个座位上都标注了学生的名字,要求学生进行“抽签”,抽到哪一个学生的名字,就用“数对”报出他的位置,而后教师也可用“接龙”形式,继续进行。基于此,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形成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以此实现数学思维的步步“发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改变问题,如提问学生:“(3,4)表示座位上的哪一位同学?”问题的转变,也使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上的灵活变换,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巩固。

数学问题的探讨形式可以是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实际操作,多样化的问题探究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问题研究过程更具色彩,而且内容更丰富,思维更显深度。

总之,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而教师对数学问题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发展,能更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