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作者: 王静静

统编教材与传统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围绕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进行双线编排,其目的是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桥梁,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针对这种编排体系,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围绕单元主题,结合单元要素,有针对性地推进群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拓展、有效延伸。对此,只有结合单元主题、整合单元资源,适时进行内外拓展勾连,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才能在推进单元要素有效落实的同时,让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生成。

一、结合学生主体地位,筛选群文阅读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质效最终都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开展群文阅读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没有做好预习,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最终会在听课中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课前发放预习单,提前让学生做好单元预习,熟悉单元内容;或者专门开设单元内容预习教学,通过预习单,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单元预习。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程度,结合相应学习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群文阅读主题,为阅读教学精彩生成创造条件。

通过课前预习,借助小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频次,还能让学生从中掌握学习技巧。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单元主题是“自然之美”。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便去过祖国很多地方,也可能与父母到过很多旅游景点,但大多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影而已,没有真正停下来,细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机拓展一些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如《海上日出》《黄山奇松》等文章,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现代诗,如《绿》《乡村里的音籁》等文章,在有机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巩固落实单元要素。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课外拓展,所涉及的文章或者段落有很多,但这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筛选,不断提升阅读质效。《观潮》一课属于讲读课文,位列该单元第一课。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单形式,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隐含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在填预习单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经过讨论,可以从中分析出该课主题是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据此,教师可以确定群文阅读主题,适时整合课外相关文章,构建群文阅读策略。教学中可以借助主问题进行推进,比如“你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哪些了解?你曾经到过哪些旅游胜地?你对这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落实单元要素。

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指向群文语用训练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具性。而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编排体系,并且用单元要素进行串联,其目的是突出工具性。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单元要素,并且结合恰当的语用训练进行巩固落实,形式可以多样,关键一点,就是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此外,群文阅读主题还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如课文主要讲述什么事情,也可以结合课文的主要思想或者表达技巧,如该课中有哪些言语表达技巧,或者所涉及的单元要素,等等。这些都涉及语用训练。如最简单的就是背诵积累,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积累了哪些词语、哪些语句,等等,这些都属于语用训练的范畴。因此,教师在确定群文阅读主题、筛选群文阅读段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拓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其逐步掌握理解群文阅读主题,巩固落实单元要素。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围绕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单元要素,构建群文阅读。如有可能,也可以将后面一课《海滨小城》相关段落整合其中,或者拓展课外相关段落。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通过梳理相关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键语句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达到巩固理解单元要素内涵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扶到放,借助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行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关键语句,对其单元要素进行巩固内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穿插相应的随文练笔,让学生通过“清晨的菜市场真热闹……”“课间的操场真热闹……”等中心句进行段落仿写,帮助他们有效运用单元要素。这一系列阅读学习过程,其实都指向语用训练。

三、围绕课堂学习重点,提升群文阅读质效

相对而言,一篇课文中,从字词语句,到篇章结构,涉及的知识点有很多。在一组群文中,容量更大,自然知识点更多,如果面面俱到,课堂就会显得分散,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可能都是皮毛。毕竟在一节语文课堂中,时间只有45分钟,而学生真正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15~20分钟。因而要真正提高群文阅读质效,不能求多,而要求精。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节课围绕一个重点,从走进,到理解,再到巩固运用,逐层剖析,步步深入,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运用课堂重点。

群文阅读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试想,一个连题目都读不懂的学生,又怎样会解题呢?教师要围绕群文阅读,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重中之重。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本以及复述、转述等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语文素养。

此外,教师还要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单元要素,有针对性地推进,以便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该课所在的单元内容大多与鲁迅有关,这为教师组建群文阅读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扣住阅读能力培养这一重点,推进群文阅读,有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多媒体告知学生,该文节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乡》。在学生对其内容有所熟悉之后,可以围绕闰土这一人物进行拓展,也可以围绕作者鲁迅进行拓展,组建群文阅读。从该课内容来看,这篇文章虽然描写的是民国生活,但其所描写的事物都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较好地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兴趣高涨。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该单元中描写鲁迅的文章,让学生对鲁迅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借助多媒体,拓展鲁迅其他相关文章,如分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让学生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继而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针对群文阅读,教师要跳出课文,在单元整体上驾驭课文,并且根据学生实际,围绕单元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群文阅读,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丰富他们的阅读量,引导他们跳出课堂,延伸课外,以便最终能够爱上阅读,做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其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郓城县乐园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