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作者: 蔡梅香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没获得完全的发展,无法产生思维认知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形成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此外,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表面,容易产生思想的僵化,这使得学生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才能提升其知识水平,真正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助推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需要体现学习的内涵、本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深度,才能让学生通过体会数学知识生成过程,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所以,架构深度学习体系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深度教学,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深度引导的关键所在。教师可根据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为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以及生生之间趣味探究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带领学生进行混合运算练习时,教师可以结合“速算24”的游戏内容,设计与游戏相关的教学情境,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理解知识。在游戏开始前,每个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已经拿走大小王的一副扑克牌,由代表随机从中抽取四张牌,然后每个代表按照扑克牌的数字,用加减乘除以及括号设计出计算算式,确保在运算后所得结果为“24”。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的计算算式越多、且用时最短的小组累积一分,最后在整场比赛结束后,依据各小组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方。通过营造有趣的游戏氛围,设计具有思维性的游戏内容,把学生按学习程度与学习能力不同进行分组,可以激发学生在游戏比赛中的胜负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二、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带领学生充分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实际上是为了“深度学习”的发生。而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则是教师对教学的展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保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予正确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讲解方式,以自制教学动画生动地对“列”和“行”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借助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数‘列’时是从左往右数?而在数‘行’时是从前往后数?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列’为什么不在‘行’的后边?”通过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具有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选择习惯的方式确定班级内的学生数量,使学生体会从左往右数、从前往后数规定的合理性。这样学生便对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便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灵活构建动态课堂,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打破学生思维平衡状态,已经成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学生具有求变、求通的数学思维后,教师就可以数学知识的动态呈现为主,建立灵动的动态课堂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形成丰富的体验。所以,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的高阶思维。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与分数互化”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互化的方法,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强化学生思辨能力。在学到“把分数化为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的知识时,有学生会质疑:“‘通常’一词在百分数与分数互化概念中出现了两次,是不是存在重复的问题?”此时,教师通过构建开放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抓住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空间和时间,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让学生自行去探究“通常”一词在概念中的意义。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后,学生明白了针对把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而提出的“通常”含义,以及针对保留几位小数而提出的“通常”含义,即所指向的对象不同,但是却不能省略,避免出现概念混淆影响理解。如此一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因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动,因课堂教学的知识本质呈现方式而变,使静态的、固定的教学变得更加灵活,保证了学生对概念知识方面的理解能真正走向思维的深度。

四、倡导理论结合实际,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所提倡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时,需要用实物演变知识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保证学生在实际操作或实验检验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引导学生多角度剖析并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实现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目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强调以提高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如,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进行验证的过程中,想出了众多面积比较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将多边形转化为常规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然后对相同的图形进行面积比较。通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与解决难题,这一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这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辨与操作习惯,从而实现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

五、合理利用优质资源,延伸深度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经常性地感到困惑,需要数学教师依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干预,侧重于结合过往的教学工作经验,设计具有整体性的教学巩固活动,达到由课堂内到课堂外的系统性教学目的。所以,从实际的教学来看,以学生共性的学习问题为基础制作知识库,对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优质资源,对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展开干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一课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其呈现在微课制作的知识信息库中。如:“同学们是否知道自行车的轮胎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是圆形的。”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升级问题,提升知识信息库的知识巩固效果。如:“自行车的轮胎可以制作成三角形或者长方形吗?”学生从上一个问题分析得出:“不行。”教师就可以围绕“圆形的轮胎可以骑,其他的形状的轮胎不能骑”为主要案例,鼓励学生对具体原因进行阐述,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总之,深度学习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层次延伸,在优化与完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发展需要,让学生在思考数学知识后进行内化。深度学习有助于高阶思维的阶梯式提升,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持续性培养,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立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C-c[20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