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资源为线,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作者: 蔡红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用多元且丰富的现代资源逐渐成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前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学手段赋予小学体育教学以新的教学方向与思路。一方面,现代资源蕴含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凭借前期的了解、分析、整合,教师既能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又能让体育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现代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了知识点以及体育训练的表现形式,基于视频化、数字化、图片化的呈现手段,学生往往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引入电子教学课件,激发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年龄、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快速进入训练状态并缺乏主人翁意识,而教师也将体育视为副科,并不重视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很难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开展详细、科学、循序渐进的讲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将抽象、复杂的体育动作以更加直观、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电子教学课件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借助喜闻乐见的动画、丰富多元的音频、连贯明晰的图片等,清楚地理解了各项运动的技术要点。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更愿意、乐于、敢于分享自己的见解。

以“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为例。从具体的技术要点来看,该动作比较复杂且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制作了相应的电子课件。从课件的内容来看,学生以“视频+动画”的形式了解、明晰“鱼跃前滚翻”的技术要点。其中,在前期的技术讲解中,教师先利用完整的“鱼跃前滚翻”视频普及该动作的定义以及技术组成。“鱼跃前滚翻”又称翻跟斗,它主要包含滚翻、手翻、空翻、倒立、平衡等动作。接着,教师将滚翻、手翻、空翻、倒立、平衡等分解动作逐一放大、放缓它们的注意事项。此时,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电子课件中插入0.5倍速的动画。根据分解动作和辅助动作的学习,学生能够明晰“鱼跃前滚翻”的定义、技术要点。

引入电子课件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制作电子课件时,教师要先明确课程的教学主题,依托具体的教学方向,学生能够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具体的知识点。此外,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而图文兼备的素材就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积极性。

二、引入三维动画,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的体育训练中,教师往往遵循“演示—训练—总结—再训练”的顺序进行知识的贯彻、落实。然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总结学生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看不清技术要领。基于这一情况,清晰且明确的三维动画能够让学生迅速明晰自己的问题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播放的三维动画既可以是示范者的动作分解,又可以是错误者的动作分解。凭借诸多问题的展示,学生可以知晓自己该如何修改。

以“后滚翻”教学为例。从技术要点来看,后滚翻以蹲撑开始,在日常训练中,学生身体稍前移,直臂顶肩推手低头拱背团身后滚,依次经臀、腰、背向后滚动,两手迅速屈臂抬肘翻腕置于肩上(掌心向后),当头部着地时两手用力推地撑起翻转成蹲撑。由于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已明确讲解其中的动作要领,所以在实践部分,教师就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然而,受动作本身的限制,学生会产生恐惧感进而造成技术变形。基于上述问题,教师一边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队友,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其中的错误,并将其制作成动画分解。在训练总结阶段,学生凭借三维动画快速明晰自己的错误所在。如有的保护者并没有及时跟进队友、只用眼睛观察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重点强调保护者的动作分解:“我们要根据训练者的位置单腿跪立在他们的侧后方,当训练者后滚至头部时,我们要一手托肩、一手推背,助其翻转。”

一般来说,需要三维动画予以分解的动作大多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不仅要在前期的讲解中展示正确的动作分解,还要在后期的实践总结中让学生明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此,经过有来有往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践与训练。

三、打破时间限制,创新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课件、三维动画对比被广泛地引入课堂。然而,作为信息技术最明显的优势,教师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以及线上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区别于传统的线下学习,线上学习既能让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让他们尝试性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划定学习范围以及学习主题,这样学生才可以依托多种形式展开知识的探索。

以乒乓球的学习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乒乓球的起源”以及“乒乓球的规则”两部分进行知识的搜集、整合和分析。根据具体的实践要求,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边搜集时新的乒乓球比赛视频,一边了解与乒乓球有关的知识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求他们依托本小组的探索内容制定电子课件。在此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凭借视频、文字、图片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先邀请其中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则不急于纠正其中出现的问题,而是鼓励其他小组结合自己的成果展开补充和纠正。

信息技术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思路。除了上述的方式方法,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题目,整理成系统的题库。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此外,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积极获取他们的学习进度并予以引导。

四、引入信息技术,培养体育健康认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良好的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加强体育知识点的输出,利用多种策略优化课程讲解,还要引入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多元的短片、动漫进行认知训练。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输出而忽略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体育健康认知,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积极进行生活案例的熏陶。

例如,在假期的体育锻炼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系列的训练计划。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分别设计基础、进阶、强化三种锻炼方案。如,在进阶方案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用手机软件记录自己户外奔跑的公里数,学生还要基于自己的奔跑训练,在电子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学生记录了自己在户外奔跑时遇到了一个悬空的井盖,父母及时利用路旁的障碍物进行标注;有的学生记录了自己在户外奔跑时看到了倒在路边的共享单车,自己与行人一同将车子扶起来。这时,学生尝试性地将体育锻炼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逐渐将体育锻炼赋予生活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锻炼以及体育课堂。依托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案例分享,学生不仅能重新理解体育锻炼,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的融合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明晰体育教学的意义,又要依托信息技术赋予体育教学新的内涵。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可以在自由且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快速理解技术要点,明晰实践方向,进行自我分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