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作者: 闫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将音乐核心素养凝练概括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尽管在教学环节涵盖了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但都呈现出以欣赏为基础逐步过渡到表演和创作的过程。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践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途径加强音乐与相关艺术的密切联系,将各类课程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践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义

音乐鉴赏这一模块的学习能最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聆听与实践,主动探究对音乐的感受与见解。这样学生不仅能收获理论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建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意义。其次,对于高中生而言,培养音乐文化素养要先培养善于聆听的耳朵,这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通过音乐鉴赏巧妙地与其他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在实际教学环节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视、听、唱、动等多种感官相融合,使学生通过表现和创造音乐不断体验其中蕴含的美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针对现阶段高中生的基本学情,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兴趣不浓等问题,为此学校面对高一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从问卷结果不难发现,学生其实对音乐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有学习乐器、参加过音乐类社团的基础,那为什么会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呢?

首先,教材中作品的选择并非完全符合学生的喜好类型,如京剧、复调音乐、20世纪音乐等,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专业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教师过多地占据主导地位,一味地进行知识输出,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缺乏互动与实践体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具备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他们有能力和想法去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这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启发,让其在体验的过程中实践、探究、合作、收获。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途径

1.加强音乐与相关艺术的密切联系

纵观《音乐鉴赏》整本教材,以欣赏感知与体验表现作为重要内容,涉及舞蹈、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音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聆听或学唱歌曲,还包括不同领域、其他相关艺术的有机结合。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在教学中整合与实施,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各学科丰富的知识与教学资源,更能在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中收获音乐能力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音乐与舞蹈。从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到夏商周的祀神歌舞再到唐代的大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与舞蹈的联系都十分密切。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音乐教学中亦然。

在《音乐鉴赏》教材中涉及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教师一定要避免学生机械性地聆听,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舞蹈基本技能与表演展示的信心,此时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可认真聆听、充分感受乐曲的情感,想象音乐情境并尝试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去展现,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当然音乐与舞蹈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元的学习,如在少数民族民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尝试表演藏族舞蹈中的基础动作退踏步、踢腿转,蒙古族舞蹈中的揉臂、揉肩等动作,更生动形象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在学习京剧传统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经典唱段时,学生通过模仿虞姬兰花指、微裹斗篷、轻按鬓角、小碎步出帐等身段表演感受其沉郁苦闷、悲欢交织的复杂心情。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可谓是视听结合,使学生赋予了音乐更生动的形象。从学生了解基础音乐要素调式时,就让其通过感知大小调音色的明亮和暗淡联想到与之匹配的色彩色调,枯燥而抽象的乐理知识便被赋予了生命力,得到了美的升华。学习到印象派音乐时,这一时期的音乐本就是受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影响而产生,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渲染出神秘朦胧的氛围和色调。在聆听作品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观赏莫奈、塞尚的相关画作,通过画作中展现出的模糊朦胧的景致,感受音乐梦幻的美。

当然音乐与美术的结合远远不止于此,音乐鉴赏以听觉为主但也要有融合现代教学技术的手段,如色块、旋律线、动画效果、场景切换、视频剪辑与制作等,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是音乐与画面息息相关的体现,美的视觉感受使抽象的音乐有了具象性与生动性,让两种艺术的美融会贯通。

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戏剧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自从音乐剧进入我国音乐教育中,就以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舞台元素、精湛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学生的青睐。从初中阶段经典作品《猫》《悲惨世界》到高中阶段芭蕾舞剧、歌剧乃至京剧作品,都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戏剧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为其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多以表演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艺术实践的舞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能提高其追求艺术的热情与期望。

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体现在旋律、歌词、意境等创作灵感的方方面面。如,《大江东去》是音乐家青主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而成的,通过歌词中意味深长、气势磅礴的意境,再结合咏叹性、宣叙性、激昂庄严的旋律,将一幕幕历史的沉浮展现在大众面前。古琴曲《广陵散》中描写了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文学典故,乐曲曲调优美、叙事性强、情感细腻丰富,刻画出经典的人物形象。肖邦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题材内容与波兰人民的生活、爱国诗歌紧密结合,通过音乐作品实现了对个人情感、文学艺术性的抒发。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会聆听,可以用准确恰当的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知,通过各种形式来体验艺术实践,学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鉴赏美、感受美、收获美,音乐综合素养也随之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融合挑战性、娱乐性、表演性于一体的各类舞台展演、艺术赛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特长,因材施教,让学生都可以全面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如,有的学生可能对集体类活动的策划有着独特的想法与见解,诗歌会、艺术节舞台剧表演等都需要集体的合作,策划、创编、表演、剧务、服装道具的安排都能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将学生带入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氛围中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要大胆尝试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强化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从而让“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真正根植于师生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