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激励策略 构建初中德育高效课堂
作者: 张亮 宁环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初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层面出现偏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是开展德育的主阵地,要想构建初中德育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策略。激励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德育课堂的效率,通过合理的激励策略能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通过激励策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构建德育高效课堂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群体,一是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普遍喜好,二是立足教学内容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程度及其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教师既要看到该年龄段学生的“共性”,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能够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差异性激励策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德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例如,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对新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对七年级德育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学生兴趣点出发,结合真实案例,带领学生追溯人类起源、探寻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九年级的学生则多了一份中考升学的压力,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德育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疑,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或是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合作,让学生由静态接收信息向动态思维发展转变。教师把握好学生年龄特点,通过不同的激励策略,树立学生学习信心,让各个学段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习得技能。
二、树立正确发展目标,明确激励策略方向
合理的激励策略对学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需要以正确的目标来引领方向。德育目标的制定需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同时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理想是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教师应充分发挥理想激励的效能,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在理想激励策略调动下,学生人人有目标,并向着目标奋进,不仅能有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而且可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在目标导向下向着个人发展目标前进。
例如,在教学“个人职业规划”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职业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短平快”的资讯对正处于“三观”塑造期的学生影响很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中错误职业道德观的误导,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存在个体差异性,受学生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联系到一起,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在现实生活中朝着自身职业理想奋发进取,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运用多元激励策略,构建和谐德育氛围
为活跃德育课堂氛围,教师应运用多元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敢于在德育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激励策略,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民主的德育课堂,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增强德育体验和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激励学生参与到更多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和谐的德育课堂氛围中深化对德育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当代初中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网络自然不陌生。在教学“网络与生活”德育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励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习,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而是通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让德育课堂从枯燥的文字教学变成趣味十足的动态教学,学生多感官参与其中,能有效增强德育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情感激励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德育教学形式,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四、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并不是对教师职能的削弱,相反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本身在德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榜样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德育理念要与时俱进、德育方式要灵活多样,同时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用自身一言一行激励学生,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榜样。特别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教师既要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要做学生道德品质的引领者,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例如,个体都具有社会属性,学生在学校学习也是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做准备。在教学“责任与义务”德育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认清自己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并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初中生在是非观尚未成熟的时候,会将身边人作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家庭中家长是其模仿的对象,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佳模仿对象。因此,教师既要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首先,教师要衣着得体,让学生看到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班级中要“以德服人”,让学生看到专业能力强、道德素养高的优秀教师。教师还要展现出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在课堂之外走近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发展,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朋友。此外,除了教师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外,还可在班级中评选“道德之星”,学生之间互为榜样,通过激励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引领身心健康成长。
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教师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体现出教学评价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上的差异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集体与个体”这一内容时,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要激励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开展自评和他评,让学生认识到“我”,认识到“我”这个个体在“我们”这个集体中的作用,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实现自我效能最大化。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可以更好地找准自身定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问题。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发挥合理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不仅能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教师要巧妙运用激励策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从而构建初中德育高效课堂,而随着激励策略的运用,学生在思想和心态上也会愈加积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