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
作者: 姜蓓蕾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践中分析、推理、建构和创新知识,这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在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有效价值引领。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有利于持续打造高品质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个性化发展。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理性分析
1.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意义
生本课堂的研究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价值,是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奠定基础。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中,强调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知识学习与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质,包括道德修养、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践行准则。
2.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有效改变了“单向灌输”“满堂灌”的课堂形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但在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将理论知识和应试解题技巧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其二,教学中虽然已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课堂探究活动重形式而忽视学科严谨性和思维深度,既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也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要从学科本位向核心素养本位转变。
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原则
首先,要强化学科实践,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脱离“假大空”的教学误区。以时政热点、地区新闻、校园事件等真实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这些是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将生活经验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并用元认知能力分析生活现象,既能有效落实生本理念也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根据“自主性”原则进行课堂形式的创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可采用问题链驱动、项目化学习等具体策略,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行体验、思考、合作和探究,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1.立足学生主观体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定教”理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变“他驱力”为“自驱力”,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启发下,主动融入情境,思考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父母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存在意见不一致或产生矛盾的现象。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与父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父母唠叨、兴趣爱好等方面,在本课学习过程中以同龄人“刘星”的生活为主线,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片段创设情境、搭建平台,使学生在体味亲情、呵护亲情的课堂互动中学会接纳、理解、感恩父母。
2.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生本课堂的构建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实施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索中,思维品质得以提升。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展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也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播放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视频材料。
1958年,黄旭华忽然接到研制核潜艇的绝密任务。自此一去就是30年,期间因为工作性质都不曾回家。30年间,他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甚至在1962年,妻子去信告知父亲病危“无论如何一定要回去。不回去你会后悔一辈子,家人会埋怨你一辈子”。但因为工作需要保密,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而他的父亲,直到去世前都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这30年,黄旭华带领着他的团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通过视频,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尽忠于国”与“至孝于家”的关系。感人至深的视频材料,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激发情感共鸣。两难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
3.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价值引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本课堂,旨在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并引导学生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他在生命的最后10个小时的时间里,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那一刻,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是他不能躺下……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林俊德院士的事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向英雄致敬,用爱国、责任、奋斗、坚持书写自己生命的价值,打造自己的硬核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责任。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要求教师坚持打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主观体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主动用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种下信仰之根。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