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思想引导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作者: 徐慧君

“三力”是陶行知先生基于长期的生活、教育经验而提出的三种能力,即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三力”与初中地理课程理念存在着诸多共性,与地理核心素养相互交融,是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三力”,通过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生活力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生活力是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自立、担当的品格和生产劳动、强身健体、艺术创造、学以致用、改造社会等技能。生活力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关联,这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结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身体力行地挖掘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

1.关注生活现象,构建启发式课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材,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启发他们去思考,进而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能联系他们的认知与体验。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可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始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你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好天气,什么样的天气是坏天气?”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或是理性分析、或是感性表达,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此时,教师联结生活继续追问:“结合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好天气与坏天气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学生想到好天气能让农民顺利完成庄稼的收割任务,而糟糕的天气,比如寒潮和霜冻会冻死或冻伤农作物,也会想到雨天和下雪天交通不便。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新学内容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挖掘生活资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尤其是乡土地理资源,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素材。挖掘生活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有利于学生用区域的视角分析问题,实现区域认知素养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 地——聚落》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属于哪种聚落类型?有什么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哪些条件适合居住?现在是否搬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学生在调查中写道,他老家在农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老屋后面是一条大河,屋前是肥沃的田地,环境非常好,很适合居住。后来,他父母在现在的城市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且教育条件很好,他们就在这里安家了。学生通过询问和调查,提升了自身的地理实践力,也深化了对家乡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区域认知素养的提升。把地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认知也就更加深刻。

二、自动力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培养自动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觉觉人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要构建开放的、自主的、互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切实提升对地理的自学意愿,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反思和质疑。

1.改进教法,自主提问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提问,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对学生不会的或考虑不周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呈现在白板上,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河流,再根据地图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问题:图中主要呈现了哪些河流?属于什么水系?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这是为什么?东西部河流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如有难度,可以讨论后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优化学习,自动合作

要提升学生的自动力,还需要提升他们的自主合作能力。在面对疑难问题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依靠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养成合作的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提高自身问题解决的能力。

仍然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立探究问题:“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和直辖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说出长江的作用。”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结合地图独自完成,并在组内交流。而第二个问题,主观性较强,需要组内每个学生先轮流表达,由正副组长进行简要记录,然后让学生点评和归纳同组其他学生的观点。教师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对不同小组学生代表的观点进行评价,最终总结出长江的作用。通过组内交流,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已学的河流知识也得到巩固。而组内评价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关注地理学习过程。各小组展示与评价,能够整合不同小组的观点,最终自主解决问题。

三、创造力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创造力是在行动和思想之中形成的创新、创造的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不能仅关注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实验、辩论等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注重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1.在实验中激发创造力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地理知识的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组织地理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激发创造力。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述黄河的忧患时,提到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自身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得到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为各小组提供烧杯、砂土、黏土等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本,学生依照设计的方案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从设计到实际操作再到总结,学生不但理解了水土流失的概念,还总结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在应对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也能做到知识迁移。

2.在辩论中激活思维

提升创造力,需要教师设置值得辩论的问题,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在辩论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形成独特、新颖的观点。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的辩论题目是“火山喷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可自由选择正反方,然后再自行收集资料、展开辩论,教师在他们思维出现卡壳时提供素材给予帮助。正方学生认为,火山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肥沃的土地等,利于当地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反方学生认为,火山喷发会摧毁房屋、阻断交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国家和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生在辩论中搜集素材深化了对火山喷发的认识,又创造性整合了自身的经验,实现了创造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三力”与初中地理课程理念契合,在地理教学中要聚焦到学生“三力”的提升上。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挖掘生活资源,提升学生的生活力;要改进教法,给予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优化学习,促进学生自动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要通过实验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力。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