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辩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贺过长审辩式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基础教育传统教学的“无主体”问题、整合现代化教育前沿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审辩式教学的高效落实,一方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本文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以部分课例为参考,研究审辩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叩审辩之门
审辩,有审慎、辨别、议论之意,指的是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主性和逻辑性,避免被动接受,也避免刻意地驳斥某个观点。将审辩式教学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先以“自主”为切入点,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渗透审辩式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弱化师者的主导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理论知识,思考实际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为审辩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带领他们叩响审辩之门。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细胞通过分类产生新细胞》一课,教师可按照以下逻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围绕新课主题创设情境,将“细胞的分裂”科普视频设计为导学视频,将其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其次,通过课件出示自主学习任务提示:阅读教材文字,思考“什么是细胞的分裂”“细胞为什么要分裂”。再次,口头提醒学生“注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记录你的问题”。最后,观察学生并计时,监督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先在情境吸引下,初步思考“细胞的分裂”的内涵,其次在严肃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审慎地分析“细胞通过分类产生新细胞”这一“细胞的分裂”本质,最后在审慎的分析中,对新课主题产生新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由“自主学习”向“审辩式教学”自然过渡,学生进入审辩式学习,教师开启审辩式教学。
二、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入审辩之路
合作不仅能够带来思维和认知的碰撞,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已知问题基础上,一边提出新的问题一边强化审慎的分析,对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大有助益。在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中渗透合作探究要素,通过指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进入审辩之路。此外,从小组合作探究特点和需求角度来说,要求教师提前把握学情,将学生适当分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经常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其对合作探究状态下的审辩式教学存在不同需求。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把握其学情特点,然后将学生按照个体特点与差异分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打乱分组。这样,各学习小组综合能力均等,各小组组内成员有一定区别,小组间保持公平的合作探究,小组内形成利于审辩式教学的良好氛围,可显著提高审辩式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为实施审辩式教学,可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备课时,教师可围绕“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神经系统的组成”两课精心设计测验题,通过微信将测验题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提交试卷。教师可通过分析试卷,基本把握学生学情特点,之后以学情分析结果为依据,联系“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结构、学习规律等,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分层、分组。课上,教师可根据教材提示,设计“认识反射”“探究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分析”三大任务。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什么是反射?”“反射弧由哪些基本结构构成?”等问题,保持审慎和客观,同时提出“反射为什么只能在反射弧中进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审辩式教学更进一步。
三、活用议题,思考问题,启审辩之思
议题为思考提供了平台,是启发学生审辩思维的“脚手架”,通过议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审辩思维,可有效推动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活用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紧扣教材,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尊重学生差异性,多元设计议题。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真实的审辩式学习规律,将议题有策略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在更高水平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保障审辩式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教师可由其核心内容,引出三个议题。第一,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第二,细菌和真菌除了以动物尸体以及现成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外,能否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取营养?这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第三,在寄生关系外,细菌和真菌可不可以与其他动植物和平共处?
一方面,议题均紧扣新课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议题环环相扣、互相承接。教师可根据教材核心内容编排逻辑提出议题,然后督促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用审慎的态度和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用生物的语言解决和回答问题。学生在议题中持续加深审辩式思考,提升审辩思维水平,赋予审辩式教学新的动力,更深刻地把握细菌和真菌本质,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作用特征。
四、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育审辩之能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生物教材大多数知识点是依托实验探究过程发现和总结的,这也决定了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在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中,实验不可或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解决更加复杂的生物问题,运用更高层次的审辩思维,进而深度培育学生审辩能力,为审辩式教学提效。教师可以关注初中生物教材实验提示,高效利用教材实验和课内外时间,让审辩式教学充分融入实验过程,还可以针对部分实验,在学生自主探究和操作之前,将演示实验落在实处。学生由此观察演示操作、把握实验要点、避免错误操作,可切实提高实验计划可行性,提高审辩式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有课外实验提示:饲养家蚕并观察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课外实验任务,向学生提供家蚕卵和桑叶,督促学生按照教材建议饲养家蚕,为其提供适宜发育的环境条件,观察和记录家蚕各个时期的发育特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提出“对照实验”的要求,使其自主制订对照实验方案,通过温度、光照等变量,探究影响家蚕卵孵化率的主要因素。
实验过程中,学生保持自主性和审慎性,全面分析以家蚕为代表的昆虫植物生殖和发育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审辩能力,同时增强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效能。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课外拓展资料“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标本员”,向学生提供选择性实验任务“制作昆虫标本”。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该实验。而选择该实验,无论选择标本对象,还是搜集标本制作方法、制订实验计划,都能锻炼学生的审辩能力,让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迈向新的台阶。
审辩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对锻炼学生思维、培育学生能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整体优化、提质、增效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完善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用议题和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审辩式学习,让初中生物审辩式教学有的放矢,更具实效。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