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郝家龙 翟纯红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领域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因此,为全面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围绕《山西省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价方案(试行)》中的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思路和意见。
一、系统思考、完善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供给主体,其首要职能和本质职能就是培养人才。那么,高校如何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能义务?如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第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于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一是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保证思政课学时数,这是硬条件。二是创新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夯实第三课堂,将“三种课堂”有机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常态化进行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并针对性加以改进,着力提升课堂育人满意度、课外育人满意度和思想政治课育人满意度。四是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课程思政、专业育人、三全育人等方面的政策精神,并根据办学实际,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制定特色化的具体举措。
第二,要提高职业证书获取比例。要根据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结合“1+x”证书试点工作和“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作,鼓励引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三,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依据比赛内容和学生特点,组建具有竞争力的参赛团队,认真备赛,力争佳绩。
第四,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力量,突出系部和关键岗位,建立全员可指导可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工作流程化、制度化。二是针对性进行辅导训练,带领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创新创业大赛。
第五,要全面提高就业质量。一是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作为重点指标。二是将毕业生就业作为系部一把手工程,系部书记、主任亲自抓,其他部门积极参与。三是辅导员要做实做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精准且有温度的就业服务。四是做好高职本科衔接、专升本、中高职衔接等工作。
二、抓准关键、精准发力,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和培养优秀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途径,对于人才供给侧改革和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是方向,产教融合是核心。那么,如何深化产教融合?
第一,要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一是认真做好区域经济调研,根据区域产业、行业、企业需求,针对性进行专业优化调整,科学规划设置招生专业,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让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大健康与新型现代服务、数字经济、材料与环境科学,逐步成为主导专业群。
第二,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以建立2~3个产业学院,争取一系一院一联盟(中心),真正做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第三,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推动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等多种模式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位数。
第四,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谋求新突破,推进双元制教学,吸引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建立名师云课堂,打造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三、靶向清晰、突出主体,着力推动师资建设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还是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师资队伍都是硬性指标。
首先,“双师型”教师占比方面。要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双师型教师建设与认定办法,加快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提高教师积极性。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积极有效地支持有理想有能力有干劲的教师冲击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其次,要择优聘用首席技师、技术能手、行业导师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并与名师云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科学进行教师考核评价,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提升高层次高贡献人才的收入。
四、价值为要、能力为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坚持政治导向、市场导向、发展导向,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服务各类企业的发展需要,服务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
首先,要加大对社会尤其是当地企业、行业的技术服务和培训,加大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专利研发、技术服务、培训及专利转化,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其次,要提升技能、走出校园,提高社会培训总量,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与教育属性的高度结合。最后,要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寻找政企行校利益关切点和兴奋点,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双重”改革。
此外,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是可以与外国教育机构对接中外合作办学,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国际教学项目。二是可以选派技能大赛获奖师生到国(境)外访学交流,或者邀请国(境)外职业教育专家讲学。
五、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职业院校发展能力是提升办学水平、激发办学活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保障,夯实发展能力对于职业院校至关重要。
第一,要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一是坚持把办学条件达标作为全员工程、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带头抓、亲自抓。二是聚焦重点难点,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任务图,有序组织实施。三是严格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尽快补齐短板,力争在规定时限内达标。
第二,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是提高网络教学覆盖率,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推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二是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覆盖率,增加办公、教务、学生、人事、科研、财务、后勤、校企合作等管理与服务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比例,推行智慧党建、智慧后勤等模块。三是提高互联网出口带宽和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第三,要提升师生满意度。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调研、实事求是,着力解决师生员工的急难愁盼。二是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辅导员工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
第四,要加强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要加快推进质量体系管理系统、诊改运行画像系统、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大数据智能填报系统等各类平台及应用软件的开发、购置、应用工作。
总之,办学质量年度考核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是关系着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大事要事。必须高度重视、自我加压,坚持党建引领、系统思考,目标导向、重点突出,进一步细化、量化、深化考核指标,常态化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以达标工程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探索提升改进的有效途径;必须统筹规划、协同发力,确保各项指标认识准确、举措到位。职业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奋斗,有效推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