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美术动手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者: 陈妍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可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绘画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参与到美术活动中,锻炼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美术动手能力的有效路径展开分析。
一、创设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教学条件。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活动素材,通过展开美术趣味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实践创造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例如,在教学《有表情的面具》一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事先准备两杯不同的水,让学生品尝并观察每个人在喝水时的五官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引导学生分析形成不同表情时脸部肌肉与五官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投入表情面具的绘画创作中,强化与锻炼学生的绘画动手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两杯水,请两位同学品尝一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变化,大胆猜想一下他们喝的是哪种水?
(两名学生喝水后,教师提问。)
师:请同学们猜猜看,他们分别喝了什么水?
生1:我猜小明喝的是甜味的水。
生2:我猜小红喝的是辣味的水。
师:你们观察的依据是什么?从中你掌握到脸部肌肉与五官变化的哪些规律呢?
生1:小明喝到甜水时表情是微笑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也充满喜悦。
生2:小红喝辣味水时,眼神即刻就变了,同时眼睛有泪光,说明她是被辣到了。
师:同学们分析十分到位,接下来就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所发现的规律,开启你们的想象,展开不同表情面具的绘画创作吧。
案例中,教师精心创设趣味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人物表情,使学生掌握表情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绘画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创作不同面具的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注重作品欣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使学生对不同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加入自己的审美观念,并将其融入美术学习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选取在学生理解范围内的美术素材,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为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教学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掘。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师作品鉴赏指导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情感,在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创作优秀的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感受美术散发的魅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太阳和月亮》一课时,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教学条件,教师可先让学生拉开教室的窗帘,进一步感受阳光的温暖,增强学生的美术感受力。然后,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技术,为学生显示不同名家作者所创作的与“太阳”有关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不同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通过不同方式,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状、颜色等,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师:请同学们将窗帘拉开,让我们好好感受一下这温暖的阳光如何?
生:好!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太阳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太阳是温暖的,象征着希望。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自己对太阳的感受,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沙漠中的沙尘暴》,说说这幅作品中的太阳,表现出哪种意境?
生2:《沙漠中的沙尘暴》中的太阳感觉十分热,因为整幅画的构图以黄色为基调,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师:同学们刚刚体验到阳光的温暖和不同美术作品所展现的不同风格,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你心中的太阳是怎样的呢?
生3:我心中的太阳应该是红彤彤的,我站在船上,看着夕阳落山。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付诸行动,开始创作美术作品吧。
案例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阳光,刺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发挥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应重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不断启迪学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作思路更加灵活、顺畅,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奠定教学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通过美术的形式,结合自身的创造潜能加强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剪纸》一课时,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生十分熟知的小动物入手,让学生借助剪刀、小刀等工具,完成剪纸作品的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展开细致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所给的样式进行模仿,但所创作出的剪纸作品缺少新意,结合学生的创作情况,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剪纸作品,使学生能够抓住小动物的形象特点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师:刚刚看到大家制作的剪纸作品,我发现一些同学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剪纸作品缺少新意,为了使同学们的剪纸作品更富有新意,请大家和我一同欣赏与“小狗”有关的剪纸作品,并说一说小狗的特点。
生1:我发现剪纸中的小狗尾巴都是卷卷的,看起来十分可爱。
生2:我发现剪纸中的小狗耳朵都是长长的,看起来形象极了。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先把握“小狗”的特点,再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吧。
案例中,教师引用学生熟知的小狗剪纸作品,让学生展开剪纸创作,并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剪纸作品,启迪学生的创作思路,改变学生模仿绘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基本能力与价值观念,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丰富、简单易懂,有许多优秀作品,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应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