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画”拓形式,以“文”促发展

作者: 任国良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方向的不断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教材的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重显著提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类内容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获得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思想观念的进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推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增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实现高素质全面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目标。

另外,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思想认知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能为学生接下来的生活学习与发展产生奠基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思想观念的引导以及行为习惯的约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将知识讲解与观念习惯的引导进行有机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实现其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知识的讲解,以适应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同时,教师可围绕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延伸阅读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创新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思想认知引导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儿童文学的引导下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实现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借“画”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制约,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兴趣的支配与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调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为了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优势,通过其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及相关插图,调动学生的探究与阅读兴趣,为保障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并引发其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展示课文的主要信息。在阅读课文内容前,教师可先向学生出示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哪个才是小蝌蚪的妈妈,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及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对其中体现蝌蚪及其妈妈外表特征的语句进行重点标注。最后,教师让学生对比图片,找出小蝌蚪的妈妈。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图画的协助下主动阅读与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实现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持。

二、以“文”延伸阅读内容,促进学生知识储备发展

在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实施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转变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以实现学生知识储备的扩充,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可借助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知识,在讲解与分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阅读内容,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扩充及阅读能力的增强,为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主要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是一篇实用性非常强的科普类文章。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加多样化的技能,实现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观察与实践文章中提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与延伸,可以搜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我的身体我知道》《游戏中的科学》等科普类图书,作为教学补充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储备的扩充,实现其知识能力的增强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借“画”创新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语言和文化为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借助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其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对课堂的教学形式进行变革与完善,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并使其获得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教师可以借助图画情景剧的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实现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讲解完课文的内容后,教师可先将课文中主要的场景泥塘及其装饰准备好,让学生扮演青蛙和老黄牛等不同的角色表演情景剧,将故事的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与展现出来,并根据剧情的发展将泥塘进行相应的装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创造更加多样化的语言训练形式与方法,让学生在情境再现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学生能力的增强与发展。

四、以“文”引导思想认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发展

良好正确的思想认知是推动人们不断发展并实现其个人及社会价值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与培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将思想认知的引导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以学生为目标人群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知识的讲解和道理的阐述,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价值观念的引导,从而形成正向的认知,为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通过对生活在同一个豆荚中的五粒豆子在离开豆荚之后不同经历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真挚热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价值观的引导渗透进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中,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生字与表达方法的同时,感知与体会课文中第五粒豌豆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生机这一结果背后透露出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更加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并能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不同的选择,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水平、认知观念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优势,通过将儿童文学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优秀思想的影响,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坪城乡小砂沟小学)(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