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作者: 陈慧

环境教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中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也体现着环境教育的理念。但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一些教师往往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弱化了环境教育,致使学生无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不能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因此,为了让环境教育更好地落实,高中地理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分析、情境教学、视频观摩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

一、进行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具体内涵是指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适当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的促进作用,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环境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首先,教师需要教学生认识图表,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分布,掌握各大气层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大气垂直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学生在首次接触示意图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纵坐标代表高度、横坐标代表温度”,让学生结合提示信息完成题目的计算。其次,教师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强化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这样的方式既能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反思,纠正学生日常生活中浪费、污染等行为,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践行提供动力。

二、组织视频观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的多种元素,将不同空间下的环境状况带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聆听更多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专家的意见,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利用视频等多种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协同工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视频观摩,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树立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由于学生对荒漠化没有直观的概念,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初先组织学生观看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当地人民生活习惯以及当地采取的一系列保护环境措施等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总结荒漠化的表现与类型,组织学生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案例中,教师利用视频观摩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感,感受到环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生活观念的形成,确保环境教育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情感的输出。在这样教育目的的驱动下,教师可以选择情境教学的方式,利用身边的素材,营造出符合教学内容、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情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危机意识,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社会的维护与养成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从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为其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强化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师在上课之初,利用电影《后天》中的片段,为学生展示了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状况,让学生体会到全球的气候变化是与人类生死息息相关的,进而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与探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合理想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在本节课授课完成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自身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将教材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完美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气候问题是环境教育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可以督促学生低碳生活行为的产生,强化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气候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结合课外实践,促进学生的行为践行

在日常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语言艺术与行为教育提升学生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道德思想,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将自身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为学生之后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打下基础。而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环保意识的推广,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认识,利用成就感等附属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行为习惯的塑造与践行,确保环境教育的有效进行。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行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面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宣传环境保护,守卫共同家园”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活动目的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宣传内容的设计。在进行宣传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索,提升了学生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宣传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使命感,加深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实现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环保行为的践行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有在思想上与行动上都自觉地落实环境保护的意识,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观,也是为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动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总之,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是现阶段需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内容。在高中阶段,教师需要注重环境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与环境意识,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力量的准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