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与学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升探究

作者: 高凤琴

初中是生物学科系统化教学的起步阶段,在课堂教学中聚焦生物学科特点,突显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归宿。因此,以生物学科教学改革为契机,围绕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构建为基调,全面探究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成为新时期践行《课程标准》理念、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必然诉求。

一、依托《课程标准》理念、立足课堂,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1.依托《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是《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直观性的价值诉求。研究发现: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沉闷的课堂氛围教学质量明显不容乐观。可见,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中良好的课堂至关重要。初中生物同小学综合衔接度不高,基本属于学生新接触科目,学生好奇心较强、兴趣相对浓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依托生物《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具体而言,一是教师要抓住学生特点,趣味化地进行新课导入,通过趣味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将生物学科的抽象理性探究生活化,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当中。三是生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理念和三维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立足高效课堂构建,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当前初中阶段生物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方式明显与学科特点、《课程标准》理念脱节,特别是“满堂灌,照书念”“抓考点,略课节”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阶段课堂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生物教学质量。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不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避免学生因拖延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同时,教师要结合重难点、易错点的教学目标设置,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难点,不断通过课堂训练、知识点速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当堂消化。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培养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展实验教学法,不断通过生物实验、学生探究式观察,引导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者,初中阶段生物识记性知识较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高效课堂的构建,结合学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当堂识记相关知识,并通过相关检测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此外,初中阶段生物课堂信息量较大、相关图片较多,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自身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要充分结合学情,多层次地开展个性化教学辅导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下时间,结合学情,多层次地开展个性化督导教学。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分组,不断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点的识记、运用,特别是要利用课下加强学生督促,确保课堂教学的巩固。其次,教师通过生物学科学困生帮扶、学生帮扶、教师个别辅导等个性化的辅导方式,不断构建生物学科个性化帮扶,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科成绩,从而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再者,教师要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层布置作业,通过不同层次作业反馈,再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课程难易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练习量,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1.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

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重视不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相对零散,特别是细胞与遗传等微观生物,学生的理解比较困难,常常靠死记硬背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学生的学习缺乏“科学探究”与“理性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法不当,系统性知识体系难以形成,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对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围绕“生命观”,统筹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识记、理解、运用的三维体系中能够以对应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纵观初中学科知识结构,从细胞与遗传、生物圈中的生物(分类)、生物与环境、生活与健康等知识板块,始终围绕“生命观”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生命观”,不断将碎片化的知识加以串联,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要从“社会责任”入手,贴近学生生活,以情境创设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对生物课堂知识进行有效串联,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生物知识体系。

特别是针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活与健康》等章节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组织教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体会、感悟中把握课堂教学知识,凝聚相关章节知识体系。再者,教师要利用课堂重难点,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

2.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是学生当前生物学习的主要方式,虽然识记能够在一定程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和学科教学目标来看并非长远之计。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学生层面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是根本。

具体而言,一是要立足“理性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引导学生对生物特征进行理解,进而掌握相关知识,而非一味地要求学生识记。特别是生物学科作为科学探究性学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二是要立足“科学探究”,结合课本实验、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换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通过课堂自主探究、自主归纳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线形动物特征,利用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特征,判断蚯蚓是否是线形动物,进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环节动物的特征,区分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异同点,从而在学生学法引导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师生互动优化的必然趋势,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不能脱离自身片面地从学生角度着手,而是要从自身、学生、教学环境三个维度着手,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围绕师生的良性活动,系统化地推进。当然,从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务必要以生物学科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构建为基调,从学法、教法、教学环境、个性化辅导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