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高段学生语文自主阅读的策略

作者: 丁丽梅

在“学为中心”的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文本十分重要,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当前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基于文本解读获取丰富的体验以及个性化感悟,特别是进入小学高段之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显著增强,教师有必要以任务为引导,使学生可以在课前完成阅读感知,在课中展开交流合作,以此获取丰富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这一方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课后的生活拓展,这样的阅读才能充分展现应有的教学实效。

一、借助任务引导,组织自主预习

进入小学高段之后,教师需要将课堂中有限的时间用于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解决生字词、背景等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任务,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在预习中完成这些任务。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要求学生初步完成内容的概括。又如,在阅读《松鼠》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松鼠的特点,乖巧、漂亮、讨人喜欢等。再如《四季之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四季特色。

虽然阅读的重点在于“读”,但是想要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要以任务为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目的性。首先,针对基本生字词,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自主识读,特别是重点词汇,要了解其基本含义。以《落花生》的预习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解决“播种、丰富、爱慕”等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在教学之前布置抄写、识记等任务。其次,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尝试提炼文本主要内容,在概括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案,也可以为学生呈现关键词,以此对学生的概括形成引导。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案分别写下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概括。最后就是批注,通过自读,学生可以画出暂不理解的词句,也可写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写出所遇到的问题等。这种形式的课前预习,只需要学生自读文本就能完成,同时还能借此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为接下来的课堂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主预习是自主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自主预习,才能为他们高效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主阅读效果。

二、组织合作交流,丰富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更要深入文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阅读文本,而且要设置相应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丰富阅读体验。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自主阅读活动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摇桂花”,也可以说一说当老母亲“盯着我”时心情的紧迫,这些都能展示对桂花的喜爱。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读应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要聚焦其中的关键词句。又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掌握一定的文本内容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聚焦父母对诗的评价,发现父母各自评价的异同,体会他们对孩子爱的方式的不同。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丰富对文本的认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事件以及主要景物等,可以此建立交流活动。

例如,针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师就可基于父母对诗歌阅读之后的表现而展开。首先,教师设置问题:“在念完诗后,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然会聚焦于母亲的语言和神态,也会就此展开交流,找到其中的关键句“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发现母亲在阅读之后的惊讶态度。然后,聚焦“嚷”,教师再次设计问题:“是否可以将‘嚷’替换为‘说’?”学生在经过角色演绎之后,发现“嚷”这个字更能够充分展现母亲当时的兴奋心情。接着,聚焦“我”的角色,教师设计问题:“‘我’此时的反应是什么?”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找出相对应的句子,体会“腼腆”的含义,感受“我”得意扬扬的心情。最后,教师继续设置问题:“此时,‘我’为何会渴望父亲早点回来?在父亲回来后,‘我’又是怎样的反应?父亲又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这些都可以由学生在完成文本阅读之后进行交流,还可以对比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感知母亲对“我”的赞美,父亲对“我”的批评,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够揭示他们对“我”的爱。

三、注重互容互通,激发阅读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所展开的具有创造性的探究。想象也是创新思维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需要立足实践积极有效的培养。因此,在建立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带领学生感知想象的魅力。

基于“星星”这一主题教学,教师选择了一组儿童诗,包括《夜晚的天空》《夜晚》《磨刀石》《星星》,并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在班级内建立交流小组,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眼中的星星像什么。然后,教师导读《夜晚的天空》,让学生说一说在这首诗中星星像什么,以此感知“比喻”的妙用。最后,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其他三首诗的学习,阅读并思考三首诗中各自描绘的星星像什么。这三个环节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利契机,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奇特的想象,使学生可以紧扣主题和线索,充分放飞想象,感知比喻的表达效果。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创作儿童诗,让学生先在脑海中构思相应的画面,再写下自己眼中的星星。

四、引发情感共鸣,培养优秀品质

群文阅读实际上所探寻的是文本的共同体,在一组文本中所揭示的是相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常常会与思想、品质以及审美密切相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深化情感认知,使学生了解世间的善恶美丑,悟出生活之道,感知人间真情,明晰世界的宽广。

例如,在开展《牛和鹅》的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和时间赛跑》《滴水之恩》等文本建立群文阅读,通过大范围的阅读,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思想品质,帮助其提高自我文化修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透过这些文章,大家发现了哪些闪光的思想?在阅读这些文章之后,你生成了怎样的体会?”学生在经过交流之后,提出:“我认为要拥有感恩的心,这样才能用心生活,珍惜所有。”也有的学生提出:“我们要努力拼搏,积极创新,每一段人生都不可缺少正能量。”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要爱身边的人,要用温暖的心回报所有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他们已经了解了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实现了有效的情感共鸣,还从中发现了生活的影子,这样的阅读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提高了其文学素养。

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每一篇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实现思维的突破、成长的突破,树立大语文情怀,促进思想的成长,塑造优良的思想品质。

总之,在高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还要辅以相应的引导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问题以及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取个性化感悟。此外,还要辅助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和拓展,这样才能够将阅读延伸到生活,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阅读效能,丰富自身生活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