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吴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观察周边事物是开展小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细节观察能力,是教师组织开展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根据习作课程内容,设置生活化习作观察情境,启发学生的生活观察意识,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把握事物细节,将观察所得融入习作中,形成内容丰富、描写细致入微、情景栩栩如生的习作文章,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标。
一、一目了然,引导学生发现细节
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能力,可以从“细节”层面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自然、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引出对细节的观察点,从一个点引出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最终形成一篇细节丰富、内容真实的习作。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组织开展自然景色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环境,发现环境中的自然生命,体会生命的魅力,形成良好的细节观察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的习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习作目标是: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真美”的地方写出来,将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清楚地写下来。学生观察能力可以细分为仔细观察、清楚表达两方面,它们是递进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结合自己去过的地方,生动描述自己的观察所得”这一任务,按照“认真观察场景景物—清楚表达所见所闻—记录自己观察感想”的顺序完成习作练习任务,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野生动物园内,提出本节课的习作要求:“此处作为你们的观察点,你们用心观察环境用心感受活动中的自然景色之美,将你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最后说出你的主观感受。”在开始习作前,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将你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这一要求,去看去聆听,纷纷表示“这里的景色真美!”“大树真的好高!”可以发现,学生此时的观察仅仅是整体上的观察,缺乏对“景色如何美”“大树有多高”等具体细节的观察描写。在教师引导之下,学生再一次观察眼中景色并表达道:“远处的大树比两边的电线杆塔都要高,树干粗壮、树冠茂盛、树叶是仓绿色。一阵风吹过的时候,树叶沙沙作响,大树上还有几只来回蹦跳的小松鼠。”另一名学生表示:“五六只小松鼠,是黄褐色底色、棕褐色的条纹。有两只从树干上蹦到树下寻找食物,三只在树干上来回蹦跳。”这名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其做出的“清楚表达”能够更好地还原此处景色。由此可见,给予学生具体观察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启发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场景,以“仔细观察、清楚表达”要求学生对观察目标的细节即兴把控,得到更具体的环境景色素材,为之后撰写作文,描述出生动、逼真、富有真实情感的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启发了学生的观察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对事物的大致描述,更是对环境中事物细节的把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了然于心,支持学生梳理观察规律
在掌握了细节观察方法之后,学生还需要将观察到的景色、事物特点记录下来,这就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观察规律,教师可以开展“谁能说出更多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特点”的小游戏,鼓励学生不断认真观察,主动细致观察,从而锻炼学生把握观察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以《这儿真美》的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自然环境中,学生纷纷主动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根据学生的观察表达可以发现,学生的“观察”是“跳跃”的,没有发现观察规律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谁能说出更多其他人注意不到的景色的特点”的游戏活动。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保证小组人数相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观察,针对野生老虎区、野生丹顶鹤区、野生植物区等进行观察。A、B、C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选择野生老虎区、野生丹顶鹤区、野生植物区作为观察目标,A小组表示:“选择野生老虎区作为观察目标,可以在车子中随车移动观察事物。”B小组表示:“与丹顶鹤近距离接触,更容易观察到细节。”C小组表示:“野生植物区的植物在原地不动,更加有利于我们观察。”根据三个小组的选择缘由,可以发现,A小组已经初步萌发了“按照一定规律”观察的认知。为了让学生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观察,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无论观察哪一个区域,均需要在观察表达之后说明白你的观察思路,是从上到下、还是从远到近,或者是从动态到静态、从深颜色到浅颜色?”以B小组的观察为例。学生先观察了丹顶鹤的生活环境,得出“平坦的湿地、绿茵茵的草坪、12只丹顶鹤、丹顶鹤的红色顶帽、洁白的羽毛与黑色的翅羽”等结论。之后,学生发现,丹顶鹤的跳跃比较灵动且喜欢在捕食时进行跳跃、昂首等动作。之后,小组学生表示:“我们是按照先观察事物的静态,再观察事物的动态,这样就会呈现出动静结合的效果。”
案例中,A、B、C三组学生纷纷主动观察景物细节,相较于以往的粗略观察,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对于观察过程中规律的把控,这样就能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为学生描述出栩栩如生的丹顶鹤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
三、剥茧抽丝,辅助学生有序观察写作
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剥茧抽丝”的过程,如何“抽丝”、如何“剥茧”?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理”,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才能够理性思考,形成清晰、有序的观察思路,且在不断观察与写作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现阶段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缺乏对观察顺序、观察重点的把握,经常出现“无序观察”“描写顺序混乱”“缺乏观察与描写重点”等情况。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写观察日记》的习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习作目标是:“清晰记录观察所得,形成观察日记。”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重点,确定观察的主要目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观察,按照由上至下、从左至右等顺序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表达自己所见所想,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为了辅助学生形成有序、主次分明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提出要求:(1)确定自己的具体观察目标,明确观察的特点。(2)根据你的观察目标,选择一种观察顺序,按照顺序记录观察所得,如由上至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从宏观到微观等。于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得到观察日记:我的观察目标是楼下迎春花的花开。日记周期是5天,我分别观察了迎春花的花苞形态、花苞逐渐变大的过程、每日花苞颜色的变化等。按照由远至近的顺序,从远看,迎春花是“绿油油的一片”“微微泛出黄色”“黄澄澄的一株”,离近了看,发现迎春花的花苞日益长大,第三日突然出现黄色的花瓣颜色,第五日满树的花朵全部绽放,每一片花瓣上沾了露水,五片花瓣中央的位置是黄嫩嫩的花蕊。
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有意识地遵循一定顺序观察事物,根据这一顺序记录观察所得。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最终目标是“观之有序、言之有理、叙之有序”,在5天的观察周期中,学生反复练习这种观察顺序,加强对重点范围的观察,从而更加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观察能力是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在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与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细节角度、规律与顺序观察,形成有序的观察思维,又要让学生将思维过程写下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