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交流平台”的教学策略
作者: 利小铃“交流平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栏目,与“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等构成完整的“语文园地”。它是以“语文要素”为主体,围绕单元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伴启发与影响,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建构,以形成知识体系,是“语文园地”乃至单元整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或形成正确的语文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行为变成有意行为,主动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板块的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一项关于“交流平台”教学的调查显示,25.59%的学生表示是自主学习,3.82%的学生表示在校不学习这一板块,94.93%的学生表示大多以教师讲解为主,31.76%的学生认为对其中的方法不理解,54.4%的学生认为较少会运用这些方法。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特点、功能认识不足,加之考试涉及的内容很少,大多教师放任自流,随意教学。为此,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提出“交流平台”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理性提炼,明晰方法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成理性认识,是“交流平台”的一个重要任务,其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表象到内在,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提炼出理性的方法,才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基。但是,理性认识需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本单元的学习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提炼。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流平台”时,教师应围绕“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感情”这一学习方法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结合资料体会本单元课文所蕴含的感情,如怎样体会到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伤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如何搜寻资料、搜寻哪些资料才能帮助自己理解课文,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知。
二、整体认知,加强综合
方法的提炼,应该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在统编版教材的编写中,为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是一篇课文侧重某一方面,一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来落实某一语文要素。因此,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就需要由分到合,通过“交流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知。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单元。这一单元围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选编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是“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完这一单元后,教师需要借助“交流平台”,让学生把四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整合提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后续的阅读实践中综合运用。
三、同伴交流,重视对话
“交流平台”的编排,大多数是以几个学生的口吻进行分享交流,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心理,让方法的提炼、知识的交流更加亲切,学生易于接受。这一编排方式其实也暗含编者的意图,即尽量让学生自主交流,加强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互相启发。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交流平台”时,围绕“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交流:“复述故事是不是背诵课文呢?复述故事具体有哪些方法?”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指导。
另外,“交流平台”也是学生学习成果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中的“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步骤。(1)读“交流平台”,说说:“讲故事时,为了更有新鲜感,我可以怎样来点小创作?”(学生找出方法: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变换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2)提出研学任务,在学习小组内运用这些方法讲讲本单元学习过的民间故事。(3)学生自主讲故事,小组成员认真听,互相点评,推选优秀。(4)全班展示,师生互动点拨提升。这样,学生围绕具体的任务展开学习和交流,以任务的完成来检验和总结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实践性、探索性、思考性的学习。
四、有意练习,培养习惯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但是这些感悟往往是缄默性的知识,大多数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地提炼反思、总结概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炼概括的学习心得进行评价,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提炼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怎样找书读”这一“交流平台”时,在学生交流教材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另外的渠道去寻找合适的书来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还分享了“借助别人的阅读推荐卡”“查阅推荐书目”“问问同学最近阅读什么好书”“听听老师的建议”等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进行交流总结,将“交流平台”搭建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如,关于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学生分享了“关注课文题目”“关注文章结尾”“关注关键词句”“关注借物抒情”等方法。教师还可借助日记、每月小结等专题,引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总结提炼,逐渐养成有意识地总结提炼的学习习惯。
五、引导实践,提高能力
语文学习一定要经历从课堂到课外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在“交流平台”发现的语言现象、总结的方法等进行拓展与延伸、实践与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批注的方法和意义。学生除了在本单元的每篇课文中学批注、作批注外,还可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作批注,在课外阅读中作批注,以此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回顾、总结了写景状物的两个方法。一是“按顺序写”,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说明写一个游览过的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写下来,以《海上日出》为例,说明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过程写。二是“有重点地写”,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说明可以把特别吸引人的、印象最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学习完“交流平台”梳理出的这两个方法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选择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写景物的习作。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交流平台”的编排意图,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这一栏目独特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