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兰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有助于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多元丰富的阅读体验既能对多感官形成有效的冲击,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式学习契机,从而营造出充满生机、饱含活力的阅读课堂。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直观思维,教师需要有效地结合各项举措设计阅读流程,给予学生充分而有效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在架构多维形式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丰富阅读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活”阅读思维
1.创设体验情境
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观点一直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语文学科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当回归生活、建立生活情境或者是引入丰富的生活元素,使阅读具备生活特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置身其中,丰富个人体验和感悟。
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这篇散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写下了作者回忆中的生活情境。很多学生,与之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开始前提出问题:“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曾经在某一处园子中玩耍过?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完成学情反馈之后,顺利引入文本教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感化体验情境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体现了典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学科特征。为了帮助学生丰富阅读体验,教师引入文本内容,深入挖掘人文要素,充分利用文本工具作为载体,为学生有效搭建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通过融入文本情境,从而更轻松、便捷地深化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桥》的教学中,文章中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语言充满真情,为了让学生掌握文本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师以挖掘文中的人文要素作为创设阅读情境的载体。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为学生示范正确的朗读语音和语调,同时,使学生通过聆听朗读,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此外,可以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氛围,有效调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意识。其次,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阅读情境,实现优质阅读效果。
二、优化阅读体验,“盘活”阅读过程
对体验的引导和优化,同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以文本为载体,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话题,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热议,成功架构出形式多元的阅读活动,才真正有助于深化阅读品质。
1.多元展示性引导
在进入阅读环节后,先由教师进行范读,为学生初步搭建感知平台,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当中,通过回答问题,谈学习体会,结合实践讲述阅读感悟。对于课堂而言,作为丰富学生体验的平台和载体,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深化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提供参与机会,还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体验意识,助力学习活动的全面开展。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通过建立梳理性阅读,学生在完成自主阅读后进行文本复述。这一环节对学生而言有较高难度,在复述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进行引导。例如,首先记住文中的主要情节,根据具体的情节选择关键词;然后通过文字串联,形成复述提纲。另外,教师可以提供陶罐和铁罐的文本插图作为文本工具,通过描述图中所呈现的具体情境展开复述。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复述并非是完全背诵,而是要对文本语言进行处理,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复述实践,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显著的阅读效果。
2.对话互动式引导
伴随着课改全面有序深入的开展,当前的阅读教学所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需要立足创新视角,对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对学习体验进行调度,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感知。
例如,在《小虾》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创建合作模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回忆童年,并以此展开讨论:“在作者的童年回忆中,时时处处充满了精彩,特别是杨小夏这段经历,让人非常难忘。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有趣的经历?”有学生回答:“我没有养过小虾,但是养过金鱼,只可惜养的时间不长。”对学生而言,充满乐趣的童年所留下的都是深刻的、宝贵的回忆,所以,通过将文本作为载体建立对话和互动的方式,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成个性化感悟,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三、丰富体验活动,“觅活”阅读品质
体验式阅读的具体实践方式极为丰富,可以是课堂演绎,也可以组织游戏竞赛,还可以是师生对话等等,具体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结合教情、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还要在课前精心准备、优化设计,使其能够顺利开启学生的阅读思维。
1.开展自主学习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主导课堂的角色和地位,要以指导、陪伴等功能为主,充分将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此外,还要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例如,在学习方面适度放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之处时,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就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合作学习模式的架构,也能够自主展开探索、思考以及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经历了亲身体验,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文本氛围,才能够实现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的教学中,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利于学生体会文章中潜藏的主旨和哲理,教师可以建立体验式教学:由学生先完成文本阅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以及合作,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情反馈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使学生快速突破重难点。
2.组织互动交流体验
学生之间难免存在个体差异,就是在阅读相同文本的过程中,也会留下不同的印象,产生的感悟以及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必须要基于具体的阅读过程,展开充分的交流,一方面推动学生思维、智慧的碰撞,另一方面形成体验交叉,使学生发现不同的阅读以及感知视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体验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构成。
例如,在《那一定会很好》的教学中,文中仔细描绘了种子成长的经历,所呈现的是坚定的意念“所有的事都很好”,这也需要学生深刻体会。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效的举措,使学生深入文本,才能实现深刻的感悟,体会种子的希望。首先,由学生自主完成文本阅读;其次,在班级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学生完整清晰地解释其中所隐含的希望,只需要能够在表达的过程中展现种子对未来的憧憬。这样才能够以种子的视角体验这一成长过程,才能够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交流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其中,既要把握合理的契机,也要恰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完整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虽然强调体验式教学,但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还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文本这一教学载体,为学生选择相匹配的体验方式,既易于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也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主旨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情感,获取深刻的体验,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