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杰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是在学生身心成长初期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关键教学环节。为了进一步实现课程育人职能,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把握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形式,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等理念作为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落实课程教育创新发展观念。
一、以教材为创新基础,合理布置预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课程知识,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特点,明确课程学习任务与要求,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鼓励小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借助其他图书、询问家长等方式完成预习任务,将理论知识教学环节创新为“学生自主探索”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素养内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课程教学目标“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了解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和要求”“在班级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预习任务如下:
1.阅读教材,说一说教材中的“班级规则”。
2.与家长沟通,谈一谈为什么要制定班级规则,家长小时候的班级是如何制定规则的。
3.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什么?说一说你认为哪方面的规则更重要?
4.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自己有遵守班级中的规则吗?以后要如何做?
班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基本了解本节课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和对基础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知与掌握。之后,学生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能够在父母的引导下理解“规则”的含义与重要性,产生“原来班级中的规则这么重要”的想法,更好地认知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为之后的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环节做好准备。
通过创新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的“课堂被动输入理论知识”转变成为“课前主动输入理论知识,形成内在素养”,能够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创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新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弱化对这种“理论性、约束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习抵触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与探索中主动形成优良品质。
二、以生活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质
要想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发展,教师就要积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小学1-3年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创新。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师可以引入这一教育理念,将学生日常生活元素融入课程中,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资料,以此实现课程创新。
结合上述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已经通过预习了解基础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取消课堂中的“理论讲解”环节,将其创新成为“生活化问题交流”环节,结合班级学生日常的“遵循规则、违反规则”的实际情况,引入特定生活问题:“在本学期中,班级中的王蕾同学经常不能按照要求到校,出现迟到的情况,请谈一谈王蕾同学的迟到行为,她违反规则了吗?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何才能够弱化这种影响?这种行为对她本身有什么不利?”
面对这一话题,班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讨论兴趣,三五成群纷纷对“王蕾”的行为进行分析,有的同学表示:“迟到是最典型的违反班级规则的情况”“迟到会影响王蕾的学习状态,还会打扰其他同学学习。”还有的同学表示:“迟到会产生连锁反应,会出现更多的同学不按时到校的情况。”在学生纷纷交流讨论时,教师需要适时做出引导:“若是你,你会如何做?你能够做到不迟到吗?如何才能够不迟到?还有哪些班级规则不能够违反?”逐渐引导学生,将关注点升华为“班级规则”范畴,以此培养班级学生的规则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守班规,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教师以生活问题交流创新课堂教学环节,调整了传统“理论知识讲解”的环节,直接进入深度理解教学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以生活元素创新课程活动形式,避免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线索,为学生认识规则、形成规则意识提供具体依据,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成效,凸显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科学性。
三、以游戏创新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观念
要想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趣味游戏,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教育性,一些学生较为叛逆,对这方面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弱化学生的受教育感知,让学生身心愉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些道理,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目的。
例如,小学二年级《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内容是“环保知识”,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环保的意义,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其养成环保好习惯”。在本节课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发现生活中的‘宝物’”的游戏活动。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日常生活中能够“变废为宝”的废品,或者寻找日常生活中“被浪费”的物质资源,以“我是环保小卫士,可乐罐子不能扔”“我是环保小卫士,废旧报纸有价值”等接龙的形式提出自己发现的“宝物”,最终评比出“哪一组接龙最长、发现的‘宝物’最多”。在游戏过程中,班级学生纷纷投入游戏中,主动思考“我在日常生活中浪费了哪些物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省,逐渐认识到日常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是一种极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优化设计游戏环节,保证游戏的趣味性与交互性,充分调动班级每名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快乐的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意义上实现“寓教于乐”,凸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发展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结合课程教材内容,深入发掘其中的育人元素,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此强化班级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规则、法治与道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推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四实验小学红荷路校区)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