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器乐教学 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 黄莎莎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感知能力,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合理应用乐器开展器乐教学,由此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器乐课程可以将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教学工作可以在师生互动中高效开展。
一、激发学生乐器学习兴趣
将乐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征,合理设置器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可以在乐器的带动下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开展器乐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特征,教师必须要发挥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兴趣作为教学驱动,提高器乐教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具有童趣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情境的感受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寓教于乐的教学中,让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葫芦丝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能力,设计比速度的游戏,对游戏获胜方给予一定奖励,通过激励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生刚接触葫芦丝时,教师要快速开展教学工作,在学生易于学习的时间段,让学生通过葫芦丝柔肠百转的声音,感受葫芦丝的特点。音乐教师传授学生葫芦丝弹奏方式期间,要引导学生合理将手、眼、耳等肢体动作协调在一起,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葫芦丝的吹奏方式。在葫芦丝教学中,为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使音乐的美育功能可以良好地展现出来,可以在课上演奏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瑶族舞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演奏中被其吸引,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从最简单的民族乐曲中展现葫芦丝曲折婉转的声音,让学生可以对葫芦丝产生兴趣,并乐于配合教师学习相关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熟悉葫芦丝的演奏方式,是为了快速让学生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方式并利用《瑶族舞曲》等具有抒情旋律的音乐,同时将音符以形象拟人的比喻方式介绍给学生,通过各类卡通漫画,学生将音符与漫画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较好地掌握并利用音符学习相关知识。在师生互动环节,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使班级学生逐渐爱上葫芦丝,乐于挑战经典乐曲,使用葫芦丝吹奏乐曲,在学生不断演奏下掌握吹奏技巧。
引入游戏,教师在给出的手势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吹奏,在每次比赛中演奏音准最好、反应速度最快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每赢一次加一分,累积5分的学生可以得到精美的笔记本。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可以快速熟悉音符,在此前提下应用葫芦丝吹奏乐曲便会非常容易,不会让学生在乐曲吹奏中存在阻滞,学生的演奏能力、反应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通过激励性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对游戏产生依赖感,乐于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学生演奏音乐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在演奏葫芦丝的过程中沉浸在快乐的情感氛围中,有助于转变学习观念,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自发性演奏葫芦丝,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小学器乐教学中,为了提高乐曲演奏声音的准确性,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法,还需要了解演奏姿势,这些均会影响到学生乐器演奏时的效果,也是演奏质量能否达到优质效果、学生能否在演奏期间展现良好形象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还应该采用富有童趣的儿歌引导学生,关注演奏姿势与呼吸方法的运用情况,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时刻保持演奏状态,比如手指放松、挺胸抬头等。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演奏乐器期间,规范学生不良的动作习惯,纠正学生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器乐知识时,必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教师还需要通过方法的调整,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通过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发现演奏要点,并在此期间让学生细细体会不同演奏方式的差别。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发现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把握此种情感,并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试着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传递出去。教师在此期间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多媒体观看演奏者演奏乐器时的状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乐曲蕴含的情感,在展示相应片段后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如何使用所学知识演奏乐器达到所展示片段演奏家的状态,让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学生对乐器演奏方式的熟悉程度。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思乡曲》时,便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演奏家演奏乐曲时的画面,并让学生品味音乐内容,感知音乐表达的情感,最终说出《思乡曲》蕴含的满满的思乡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在随后练习中在情感的引导下,合理应用弹奏方式还原曲目中的情感。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比较断奏与连奏的发音方式,感受两种节奏情绪表现存在的差异。
再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鲜花爱雨露》时,向学生介绍三角铁,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小雨沙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接着,让学生在音乐构建起来的环境中模仿种子成长的状态,教师为学生播放相关音乐的目的是让学生联想花朵成长需要的事物(雨水、土壤、肥料),在此基础上引出《鲜花爱雨露》这首歌,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拍分节点,再让学生使用三角铁为《鲜花爱雨露》伴奏,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音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需要关注学生在器乐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还应该通过活动判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吸收与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活动期间音乐教师要在一旁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基本技能,通过团体合作逐渐形成团队精神。教师应在器乐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编写教学计划并围绕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要求,统筹各类信息确定教学内容。器乐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合理设计课程活动方式,利用每堂课前8分钟时间检查上一节课教的曲目,让学生演奏相关曲目,以提高学生对曲目的熟悉程度。此种方式不影响新曲的传授,还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刚学的曲目,提高学生的乐感,还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对学生识谱能力以及演奏能力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龙的传人》教学前预留8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学生演奏期间教师观察学生的识谱速度,分析学生乐感的养成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指点。教师需要在器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和抓手,对各方面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在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下,在学习新乐曲的同时不断巩固旧乐曲,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演奏水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总之,器乐教学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虽然其并没有突出的教育属性,但是却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大幅提高识谱能力与演奏水平,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