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器乐辅助学习案例浅析

作者: 汤扬

器乐教学作为现代音乐教学的衍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本单一的歌唱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一、常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与问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升,音乐审美逐渐被重视。新一轮课改以来,《音乐课程标准》提倡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小学音乐课本,音乐欣赏课的比例逐渐增加,课本中编排进了许多优秀的中外歌曲欣赏材料。

一首乐曲是作曲家的情感表现,作曲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用音符谱写成曲。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学生聆听、教师讲解的模式为主进行音乐欣赏。这种常规的灌输式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欣赏课的学习中缺少参与感,消极被动的听授方式并不能真切地发挥音乐欣赏课提高音乐审美的作用。

二、器乐进课堂构思欣赏教学新模式

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乐器演奏亦是如此。音乐教学改革后,在课堂器乐教学中加入小乐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笔者在设计欣赏课教学方案时发现,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设计多为学生“听”,学生“跳”,教师“教”的传统模式,而“跳”这个课堂活动不适合高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学习乐器时间较长,熟练程度较高,正好可以通过设计和利用乐器来优化音乐学习欣赏。这可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1)借助乐器演奏,辅助音乐课欣赏,通过乐器演奏起音,精准确定音高;(2)借助乐器演奏,理解音乐表达旋律;(3)借助乐器演奏,激发音乐情感,促进主体共情;(4)借助乐器演奏,纠正儿童练唱中的错误;(5)借助乐器演奏,对重点主旋律部分进行反复演奏体验;(6)借助乐器演奏,让儿童作为主体参与表达和介入创作,更贴切地感知和体验音乐曲调的审美,获得精神享受。

三、以《小星星变奏曲》为例,尝试器乐辅助欣赏课教学

笔者在设计欣赏《小星星变奏曲》一课时,发现如果用常规“听”的方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的重点乐理知识——变奏曲。于是,笔者改进备课设计,结合乐器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创编感受,理解什么是变奏曲。

1.简单了解《小星星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在设计《小星星变奏曲》一课前,笔者查阅了关于《小星星变奏曲》以及作曲家莫扎特的背景资料,《小星星变奏曲》是莫扎特一生17部变奏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这是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奏曲。莫扎特在突出主题表达的基础上,对其创作了十二段变奏,整首乐曲风格生动活泼,始终充满着梦幻色彩。通过简单的资料查阅,笔者确定本课设计的重点学习之处在于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并以此为中心设计构思框架。

2.聆听、区分教师所弹三个片段,发现改变之处

(1)主题部分。《小星星变奏曲》的主题部分,双手弹出简单的四分音符,以突出贯穿乐曲主题。学生比较熟悉这部分音乐旋律。笔者选择创设小学生容易进入课堂状态的情境导入欣赏音乐活动。通过带领学生演唱一遍,再让学生利用陶笛吹奏主旋律,在学生吹奏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并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简单的器乐教学。

师:满天闪烁的小星星,像是在天空中开着热闹的晚会。看,小星星晚会开始了,可爱的小星星排成队,还为我们送上了乐曲、乐谱。

师:你能试着用手中的陶笛吹一吹吗?谁能试试演奏这段旋律。

师:他出现的问题在很多同学身上也会发生。我们在吹奏这段旋律时,运用的是单吐的吹奏技巧。

师:谁记住了这种感觉,能来为大家演奏这段旋律?

师:请大家一起,用吐音的技巧,来练习吹奏这段旋律。

(2)Var.Ⅱ。在教学变奏二时,首先分析变奏二相较于主题的变化。在这段变奏中右手从四分音符的单音旋律,变为更加丰富的和弦,而左手是密集的16分音符。由于变奏二左手以16分音符为主,加上音程跳跃程度很大,难度系数较高。因此,在学习这段变奏时,我们主要提取右手的变奏——加入二声部来重点学习。

在学习这段变奏时,首先由教师吹奏二声部,让学生学习聆听,体验教师的吹奏有什么变化。再请学生与老师一起合作吹奏,感受加入二声部后,旋律发生了哪些变化,体会旋律的丰富、立体,以此在演奏中感受变奏所带来的丰富情感,并且达到锻炼学生多声部演奏技巧的目的。

师:同学们吹得真好听,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吹奏了。这一次,请你们边吹边听,注意比较,看老师吹奏的旋律跟你们吹奏的是否一样。

师: 原来是作者通过加入二声部,对小星星这个主题旋律进行了变奏。加入了二声部之后,我们的旋律听上去更加丰富、立体了。你们听,小星星在欢迎我们参加它的晚会呢!

师: 第一声部就是我们刚刚吹奏的主题部分,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拿出陶笛第一组练习二声部的旋律,第二、三、四组练习一声部的旋律。

师:现在我们试试把两个声部合起来,注意合奏时要有一双会聆听的耳朵,不光吹奏自己声部的旋律,也要带耳朵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旋律。

(3)Var.Ⅴ。变奏五相较于主题旋律,在节奏上出现了附点音符的变化,再加上左右手的交替演奏及休止符的运用,使左右手互相填充,突出双手的旋律,充分呈现了小星星活泼顽皮的形象。由于陶笛属于单声部乐器,若想呈现出多声部需要多把陶笛一起合作,难度较大。因此,在变奏五演奏中,笔者选取了附点音符这一主要变奏点,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

在这段旋律的学习中,笔者依旧选择利用情境,让学生体会感受这段旋律活泼、顽皮的情绪,让学生在旋律中自行展开身体律动,用身体带动情绪,感受这段变奏与主题的变化之处,并学习附点音符的吹奏方法。

师:晚会越来越热闹了,美妙的音乐吸引来了更多的小星星,一起来参加我们的星星舞会,让我们也跟着小星星一起舞动起来吧。请全体起立!

师:刚才我们的小星星舞会曲和小星星主题有什么不同呢? 这种前长后短式的节奏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吗?对,它叫作附点音符。

师:原来,作者在这个片段中利用改变节奏的方式,来对主题进行变奏,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边唱边跟着小星星一起舞动起来。

师:老师想找一些同学一起来为舞会伴奏。请第三、四组同学继续跟小星星一起舞动,第一、二组同学吹奏舞会曲。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4)创编自己的《小星星变奏曲》。在上面三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奏,已经了解和掌握变奏的两种方式:改变节奏和添加二声部。这个时候可以再次介绍几种变奏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式,自由尝试变奏,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着重感受、体会变奏曲的魅力。

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加入到了小星星的晚会中,知道了可以通过加入二声部改变节奏的方式进行变奏。其实我们还能通过改变节拍、改变速度和改变旋律等方式,来进行变奏。莫扎特所做的《小星星变奏曲》中,已经全部运用到了这些方法。我们一起再来找找,体验体验吧!

总之,通过这次尝试,将乐器教学与欣赏课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实际演奏乐谱,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到课堂中,感悟、理解和欣赏歌曲的曲式,体会作曲家的心境。运用器乐教学,让欣赏课真正能发挥帮助学生感悟音乐和提高音乐审美的作用,达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