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小班化条件下语文分层教学策略
作者: 崔小娟随着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深入普及,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教学模式有所增加,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均已落地,且农村学校班额越来越少,小班化教学环境渐成事实。班额少了,但学生个体差异仍在,“一刀切”的教学考核标准则成为教学效率提升的“绊脚石”。基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分层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利于学法指导,其实践价值十分突出,已成为一线教师的不二之选。具体到语文学科,农村小学小班化条件下的分层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课前准备阶段分层——以人为本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此阶段教师要基于以人为本原则做好分层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
小班化条件下的语文课堂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愿望、接受能力等依然有着个体差异,甚至差异明显,只有分层教学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全体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层。如: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基础扎实、自觉学习的属于“会学习”的学生,分为A组;不知道怎么学习、基础一般、有上进心的属于“想学习”的学生,分为B组;完全没有积极性、基础薄弱、接受力差的属于“难学习”的学生,分为C组。分组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每组人数不定且随着考核中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确保每一位学生总能待在合适的层次;二是坚持隐性分层原则,即知识水平分层不向学生公开,只限教师之间讨论交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预习任务分层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传统预习任务往往是教师给出统一要求或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很少给学生留有选择或拓展的空间,致使预习效率不高、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预习任务进行分层。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方案,布置各种难度的预习习题,让各层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任务,既让预习环节产生实效,又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如:在布置新课学习的预习任务时,C组学生要标注生词、句段,课文读通顺并基本理解课文意思;B组学生不仅要学字词、读课文,还要依据习题、教学目标等深化理解文本,最好能多查阅背景资料弄懂文章主旨;A组学生则要在前两组的基础上自行拓展阅读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拓展性预习任务。这样布置预习任务才能保证每一位“对号入座”的学生均有收获。
二、课堂教学阶段分层——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学情因材施教,做好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分层
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学习结果,是教学目标分层的前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使其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进步,才具有实效性。因此,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逐层递进的原则为每一个层级的学生设计可接受、能落实的目标,引导学生尽自己最大努力“跳起来”,触摸自身潜力的“天花板”,实现最近发展区内的强力发展。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生字词的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非常明显:C组学生只要会读会写生字和生词即可;B组学生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字形和字义;C组学生在会读会写、掌握音形义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了解字体结构、形旁特点等,甚至要触类旁通地掌握相关汉字的规律。
2.课堂提问分层
提问分层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思路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实现思维自由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从易到难地将一个个问题链接起来,每个层次都设置相对应的两三个问题,实现分层提问、分层回答,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赞扬,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给C组学生设置的问题是:“你发现了哪些生字新词?文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对B组学生提问:“作者笔下的老班长是什么样子?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对C组学生则问:“品一品,你能摸清文章脉络、概括主旨吗?”
三、课后巩固阶段分层——因人而异
课后复习既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又是分层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其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辅导方式自然不同,小班化条件下学生少,教师要因人而异进行分层。
1.作业设计分层
千篇一律的题型和一模一样的作业只会消解学生的热情,令好学生食之无味、基础薄弱学生难以消化,使作业丧失了反馈、巩固、提升作用,反而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鉴于此,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作业任务,在行动上更要做好设计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同时还要鼓励其向上一层次突破,以有的放矢的分层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布置的基础性作业是:“写一写自己的想法,或是对陶罐说,或是对铁罐说,或是对自己说,请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同时,教师布置了一道加强题:“给家人讲一讲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要求情感饱满,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改动。”最后,教师还布置了一道拓展题:“自行编写一个寓言故事,可模仿、可独创,要有警示意义。”
2.课外辅导分层
农村教育资源较匮乏,学生家长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语文课外辅导的任务不可避免地落在教师肩上,但教师毕竟是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一对一跟踪辅导,因此分层辅导势在必行。
在教学对象分层的基础上,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课外辅导方式。如:基础一般的学生在班级里占比稍多,这部分学生要采取集体辅导方式,即将学生聚集在一起,教师统一指导,学生统一学习;部分尖子生和少数基础薄弱的学生都需要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对尖子生启发思维,拓展阅读,对薄弱学生则努力夯实基础,解决学习障碍,引导其“会学”。这样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不断突破自己,向上发展。
四、反馈评价阶段分层——有的放矢
评价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更加重视来自师长和周围人的认同,这也是他们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很多农村教师也认识到赏识的重要性,往往爱用“太棒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评价语言,早期确实能鼓励学生,但新鲜感一过,学生对这种空泛没有内容的评价就麻木了,评价的功能性丧失大半。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不同学情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既细致委婉又有的放矢,以言之有物的评价打动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春风拂面的态度引领学生,让评价彰显魅力。
例如,同样朗读一篇课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能读通、读完整、读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你读得字正腔圆、非常通顺!课下一定下功夫了,要再接再厉哟!”基础较好的学生读得通顺,读得有感情,能读出作者的真意,教师可以评价:“你这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们都沉浸在故事中,和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读得太棒了,继续加油!”在分层评价的同时,教师最好给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评价档案,细致记录学生在预习任务、课堂表现、课后辅导、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评价情况,内容可以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定期对档案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发现问题,找出缺点,表扬优点,使其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好帮手”。
总之,小班化为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语文教师面对十几、二十多个小学生,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尽量分层教学,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发展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