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
作者: 丁继芳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的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注重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与实用性,鼓励学生更加用心、专注地融入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从中获得成长、提升、发展。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教师无法做到随机应变,依然是按照备课计划来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变通性、灵活性,依然习惯于自己占据着数学课堂的主导权,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学习进度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数学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待提升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小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待提升。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被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探究数学知识,根本没有感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这些都会让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较为乏味、枯燥,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有待挖掘,小学生对于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厌倦心理,长久下来,会出现更多的数学学困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在新形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思想老化,知识更新慢,理论陈旧,依然习惯于板书加课本的教学模式,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有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探究法等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无法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剖析,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1.提升师德素养,注重有效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师德素养,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授知识、学科技能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师德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包含了诲人不倦与以身作则,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品格特征与良好人格,增强自我职业道德感、责任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育事业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关怀、热爱学生,这样才能教导学生尊师爱友,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不仅要做好备课与教学工作,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与生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助学生调节学习情绪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之成为数学教学进度的核心依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来设定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认识生活,正确看待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
2.注重趣味引导,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趣味引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积极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小学生好动、探究欲望强的天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更为深刻、全面地探究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抽象性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与数学知识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与互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知探究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每一个小学生自身的数学认知能力与学科素养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一定要真正理解、尊重、体谅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真实的学习困惑与想法,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多鼓励、表扬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师生协作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数学教学情境,把抽象与复杂的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化的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从中真正有所收获与提升。在营造真实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模式,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与展示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在数学解题技巧指导方法上,教师要善于维持数学课堂纪律,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同时避免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展现趣味引导的教育作用。
3.设定教学悬念,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设定教学悬念,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灌输式与主导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数学教学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在优化、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由易到难、表述清晰,抓住课堂提问的契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回答问题中,留给学生构建数学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提问不要长时间停留于数学已知条件中,而是要多多探究未知的数学条件,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更快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效果。
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具有悬念的数学故事情境,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故事教学情境能够把乏味与枯燥的数学知识更为生动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机会,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上数学课时,教师一定要借助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结构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让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获得成长、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与观点,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抵触与畏惧心理,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数学课堂合理有效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想法,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